“我在洪山区长大,户口在武昌区,又在江夏区买房。汉超比赛,我该支持谁?”
汉超开打半个多月,关于支持哪边队伍,讨论热烈。
汉超比赛现场。 记者史伟 摄
8月16日,开赛当天,46000多名观众来到现场,上座率直接高于本赛季中超联赛、女足亚冠赛事。
8月17日,第二个比赛日,那天晚上,8支球队共进球25个。这让球迷不断惊呼,“这是我花8块钱能看的比赛?”
8月30日,初秋的暴雨掠过汉超赛场,却丝毫不影响球场内外的热情。铲抢、奔跑、破门、欢呼,把武汉人“不服周”的豪气写满球场。
门票8元一张,说真的,看球的停车费可能都比它贵。然而,本着广泛参与、惠民利民的原则,在这个夏末秋初,8元门票,让我们看到了最拼的球员、最狂热的观众,让这个城市又掀起了一场狂欢。
赛场外,“嘴仗”也打得热烈,毕竟都放出了狠话:谁打赢谁是市中心。
双方队员奋力争抢,场面激烈。记者詹松 摄
下这么大的赌注,这谁受得了!
东湖高新区直接喊话:GDP第一,比赛也是第一。
2024年,光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3.61亿元,同比增长7.1%,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由第9位升至第6位。
面对光谷的挑战,武昌区毫不示弱,喊出:球“将”还是老的辣!
今年上半年,武昌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排名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增长8.7%,规模全市第一。
武汉经济开发区喊话江夏区:踢完别走,开辆“车谷造”好车回家!
江夏区回应:白天在科创园搞研发、在产业园盯生产,晚上照样冲刺球场——毕竟,梁子湖的风给的劲儿,可不比你们的引擎弱!
即使没有抢到门票,隔着铁丝网也要为球队加油。 记者郝天娇 摄
若你在赛场旁说一句,“蒜鸟,都不容易!自家人踢球,谁赢都行!”
这可不行!如果说,苏超是市市不服,那汉超就是区区不服。毕竟,竞技体育“没有蒜鸟”,汉超小组赛也不准平局——采用“必须决出胜负”的赛制,在常规时间战平后直接进入点球大战,不设平局积分。
16支城区集结开干,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这哪是踢球,简直是荣耀之战。
8月30日,比赛在大雨中进行,啦啦队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助威。 记者詹松 摄
为了组队,医生、教师、消防员、企业职员、健身教练、地铁司机、早餐店老板,都来了。这群“白天扛生计,晚上练脚法”的普通人,构成了汉超联赛的脊梁。
长江新区队队员杨樊是一家热干面早餐店的老板,他说,参加汉超后,他都是凌晨到中午忙店里生意,下午和晚上训练和参赛。
53岁的易汉平是中法生态城铁铺村的一名村干部,他白天忙村务、晚上上球场。赛后翻看手机,他的微信被村民们刷屏,“就连村里不懂球的老人家都给我发鼓劲信息”。
汉超赛场,不少球迷拖家带口前来观赛,足球的种子也在不少小球迷心中发芽。汉超将武汉的足球热情推向新高度,场场比赛一票难求。这座城市,正在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全民足球”。
球迷观赛。 图源: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
目前,武汉已有足球场地2027个。除了标准足球场,武汉还见缝插针“塞”球场,在江边、在桥下、在楼顶,一年四季、白天黑夜、每逢周末,不少足球场地爆满。
在这座城市,平均每1万人就拥有1.4片足球场地,全市注册业余球员过万,这构筑起武汉足球的草根力量。
即使没有汉超,武汉全年的赛事活动也有7000多场,市民参与度、氛围都在全国前列。
开赛半个多月,汉超点燃的赛事经济同样热火朝天。
在汉超比赛场馆周围,汽车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数十款“车谷造”“东风系”新能源汽车引人驻足,多种本地生产的智能家电令人赞叹不已。
看完球,球票也别急着扔,洪山赛区凭球票享奶茶买一送一,江岸区烧烤摊推出“进球套餐”,硚口区的球迷直接将“硚口喊你吃夜宵”印在了球衣上……
各区文旅也在相互较劲,“洪山的山是脊梁,东湖的水是情怀!”赛前喊话秒变旅游攻略,看完球赛直接安排畅游武汉。
各区之间隔空喊话,互相“较劲”。
汉超踢出的不只是一粒球,更是一整座城市的精气神,毕竟,在这座城市,拼搏就是最动人的城市语言。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