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公益集市区到“社区美好100米”公益创投,公益慈善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5日讯 武汉市持续构建更加完善的慈善生态体系。在第10个“中华慈善日”,武汉各区如火如荼开展慈善主题活动。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从微公益集市区的不定期互动,到慈善小屋的固定阵地,再到打造“社区美好100米”的公益创投,公益慈善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和邻居一起打球也能做慈善

商家主动捐款,是履行社会责任、践行慈善精神的具体体现。在青山区,区慈善会联动多家爱心企业筹备物资,共惠及600余人。“感谢大家一直惦记着我们!”家住群利村的王大爷接过爱心物资时连连道谢。在新洲区,武汉市裕亚公益基金会联合新洲区慈善会举办爱心助学发放,武汉裕亚置业集团现场捐赠善款22万元,为高考优胜奖学生及优秀教育工作者授予荣誉。

9月5日上午,在武汉长江新区、洪山区,慈善知识宣传区、慈善答题公益价换购区、微公益集市区和义诊区,形式多样、内容实用,吸引了大量居民踊跃参与。社区居民曹女士一家提前捐赠了书籍、玩具,和其他家庭捐赠的物品摆在一起,由社工和志愿者统一义卖。“我们积极参加捐赠,让孩子感受‘物尽其用、爱心传递’的温暖。”曹女士说。

武汉长江新区举办2025年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通讯员供图

在东湖风景区华侨城运动生活中心,一场中华慈善日乒乓球比赛上,参赛人员舒展筋骨、交流互动,“和邻居一起打球、做慈善,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据介绍,每位参赛人员缴纳的报名费用,均全额捐入东湖风景区城乡工作办事处社区公益基金,将用于辖区公益事业发展。

慈善小屋打造居民参与公益新阵地

在王家墩公园旁,有一间十余平方米的闲置小屋,今年8月,江汉区云天社区将其改造升级为“有领益+”慈善小屋。

“有领益+” 慈善小屋。记者周恋芹 摄

记者了解到,2023年8月江汉区云天社区成立武汉首个社区慈善空间,通过每个季度开展“社区好物善淘市集”活动,两年募集善款近10万元。“我们发现季度开展的活动不足以满足辖区居民参与慈善的需求,现在希望借助慈善小屋这个固定阵地,推动慈善筹款活动实现常态化运作。”云天社区党委书记刘阳介绍道。

这间慈善小屋的外立面以橙色与绿色交织设计,视觉上充满活力与温暖。屋内整齐陈列着编织手作、手工首饰等物品,同时面向居民公开接收八成新的闲置捐赠,品类涵盖衣物、家电、玩具等。“打造慈善小屋,核心是想引导周边居民在日常消费中轻松参与慈善,让善意融入生活。”万松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胡莺表示。

助餐点、托管班、便民角,要让优质公益服务离居民只有“100米”

9月4日,江岸区正式启动“社区美好100米”公益慈善组织孵化培育公益创投项目。“‘社区美好100米’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贴近百姓需求的‘暖心工程’——老人楼下的助餐点、孩子课后的托管班、邻里共享的便民角,要让优质公益服务离居民只有‘100 米’。”

江岸区启动“社区美好100米”公益慈善组织孵化培育公益创投项目。通讯员供图

江岸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美好100米”创投项目将提供专项资源,孵化培育扎根社区的社会组织,为“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等提供精准服务,让“100米”的温暖覆盖全区每个社区。

(长江日报记者周恋芹 通讯员曹冕 胡慧婷)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