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密码 | 大隐于市,融入日常

武汉有很多地标建筑,汉口水塔在其中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长江日报记者多次前往水塔采访,罕见停下脚步仔细观看的市民,也少有拍照打卡的游客。这座100多年的老建筑,就像一件再熟悉不过的老家具,静静地立在闹市口,与市井烟火浑然一体。

高41.32米的汉口水塔,曾是武汉最高建筑。(资料图)  记者何晓刚 摄

最沉默的守护,往往大隐于市。汉口水塔的“被忽视”,恰恰体现了它最根本的价值。

1909年建成的水塔,从不是为观赏而建。它生来就是为了服务市民,肩负着供水与消防两大最具体、最关乎民生的使命。它让武汉人喝上了第一口自来水,也为城市近代消防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从更远的时空看,水是城市诞生的起点,防火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核心。人类早期聚落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就是水源,如今每个城市、村镇附近几乎都有河流。从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防火工艺,到汉代的望火楼,再到今天的现代化消防体系,防火贯穿人类发展始终。

汉口水塔,正是供水和消防这两大核心要素在武汉近现代化进程中诞生的物质结晶。它代表的不是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实实在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保障。

航拍汉口水塔全景,周围高楼遍布。 记者胡冬冬 摄

最恒久的地标,最后终将融入日常。如今,我们享受着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水、遇到火情即刻救援的“平常”。这份“平常”的背后,是水塔所代表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几十年如一日的可靠运转。它的“被忽视”,恰是其成功的证明——最可靠服务,是让人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

当下,武汉正致力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份“宜居”与“韧性”,恰恰根植于对水塔这类“功能性建筑”所蕴含的务实可靠精神,将发展的落脚点锚定于百姓日常,用扎实的基础设施与精准的公共服务,守护市民的幸福与安全。

(长江日报记者孙笑天)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