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7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陈雅岚)9月17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武汉市“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言人合影。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院长助理刘维华介绍,武创院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企业孵化“最初一公里”的重要使命,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 刘维华
依托该机构,武汉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市场化、企业化、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新路径,构建形成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创新支持体系,有力激发了各方参与成果转化的动能和活力。
武汉聚焦产业创新需求,探索打造资源整合、相互赋能、协同创新的生态平台。武创院聚焦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累计成立29家专业研究所、59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迭代升级”,聚焦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机器人等领域,打造3个集科技孵化、产业培育、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枢纽”。
同时,该院聚焦“国家所需、武汉所能”,组建成立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颠覆性技术网络的中部节点,与高校院所形成密切合作机制。目前已成功推荐3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支持,面向中部地区储备了900余项具有颠覆性技术潜质的项目。
依托武创院各类创新平台,目前已引进集聚领军科学家和创新创业团队70多个,创新创业人才近1000人,投资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项。
武汉聚焦全周期孵化,探索“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有效结合的模式。针对早期项目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该院创新“先投入、后转股”的“拨转股”投入机制,针对成长期和成熟项目,积极探索金融赋能科技新模式,联合头部资本设立7只市场化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40亿元。
武汉聚焦区域协同创新,探索“因地制宜”助推区域和央国企转型升级新路径。深入挖掘区域产业特色和应用场景,携手相关区,共建区院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一批优质创新项目落地转化。比如聚焦人形机器人新赛道,携手本土装备制造领军企业逸飞激光、区属国资平台,共同推动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荆楚”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落地武昌区,目前已实现量产。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