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上,一条名为“吉曲”的河流蜿蜒流淌,在藏语中,它是“快乐河”“幸福河”——这就是拉萨河。她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流经墨竹工卡、达孜,最终在拉萨南郊汇入雅鲁藏布江。
为推动拉萨河两岸交通与经济发展,近年来拉萨主城区已建成6座跨河公路桥。近日,由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拉萨聂当特大桥实现全面合龙。
拉萨聂当特大桥。 特派记者汪文汉 摄
聂当特大桥起点位于堆龙德庆区柳梧乡达东村,横跨拉萨河,终点接入曲水县聂当乡工业园,线路总长约1.8公里,桥梁全长1508米。自去年6月11日开工以来,该项目始终稳步推进。
9月17日下午4时,拉萨河畔阳光炽烈,湛蓝的天幕下,聂当特大桥如钢铁长龙横跨两岸。施工现场机械轰鸣,100多名建设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最后阶段的冲刺。
工人在进行护栏施工绑扎钢筋。 特派记者汪文汉 摄
桥面上,工人们分组协作,有的正弯腰俯身,熟练地用铁丝绑扎护栏钢筋,银色的钢条在他们手中迅速成网;不远处,混凝土搅拌车轰隆运转,泵车长臂高高扬起,将混凝土精准浇注入模,振捣棒嗡嗡作响,工人们满头大汗却动作流畅,一派紧张有序的场面。在高原特有的湛蓝天空与远处连绵雪山的映衬下,这座初见雏形的大桥,愈发显出磅礴气势。
该桥预计2026年3月底通车运营,将改变曲水县聂当乡与柳梧新区当地居民的出行路线,大幅提升区域交通效率。
泥浆护壁攻克流沙
高原桩基施工世界性难题被破解
“在高原拉萨河打桩,难度远远高于平原。”中交二航局拉萨聂当特大桥项目经理助理焦猛感叹道,在该项目的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成功攻克45米深砂卵石易垮塌地质+地下流沙暗河桩基成孔难度大的工程技术难题,为大桥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拉萨聂当特大桥周围地质情况复杂。 特派记者汪文汉 摄
大桥建设面临的首个技术挑战来自桩基施工。全桥共需浇筑146根桩基,最大深度达45米。然而项目刚开始就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难题——由于地质层以砂卵石为主且卵石粒径较大,透水性强且部分墩位地下存在流沙暗河等不良地质,钻孔过程中易出现孔壁坍塌,造成成孔困难的问题。焦猛表示,这是他从业以来首次遇到如此复杂的地质情况。
面对这一挑战,项目技术团队迅速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对不同配比参数下的化学泥浆进行性能比对分析,团队最终选用了护壁效果较好的高性能化学泥浆。该泥浆不仅能有效维持孔内水头压力,防止透水垮塌,有效解决了砂卵石地质下孔壁易垮塌的难题,也满足高原生态保护的环保要求。同时针对地下流沙暗河等不良地质迅速调整施工工艺,由旋挖钻施工改为冲击钻施工,确保了桩基施工的质量及进度要求。
在围堰施工中,团队再遇难题——钢板桩在卵石层无法顺利施沉。按传统工艺,需采用套管旋挖钻引孔工艺,但该方案成本高昂,套管制作和运输周期长。项目总工彭泊带领团队创新提出“3米短护筒+高性能化学泥浆护壁+换填细砂”组合工艺,通过短护筒固定卵石层上部,再结合化学泥浆的护壁作用,成功解决卵石层成孔难题,成孔后迅速换填细砂确保钢板桩顺利施工,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项目团队已将这些技术突破系统总结成“砂卵石不良地层基础施工技术研究”等成果,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自主改造老设备
破解高原“无米之炊”
西藏地区专用设备稀缺,一度成为施工“卡脖子”难题。
拉萨聂当特大桥全景。 特派记者汪文汉 摄
“西藏建桥专用设备严重不足,成为施工一大难题”,项目总工彭泊介绍说,他们施工过程中发现附近只有一台老式的架桥机,没法直接用来安装桥梁的小箱梁。如果从其他地方调运新设备,单趟运费就要几十万元,而且运输加调试得花上两个月,严重影响桥梁建设进度。
彭泊带领团队仔细研究了那台老式架桥机的结构性能和承重能力。经过多次方案比较,他们最终决定对设备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在主机尾部逐批添加预制的混凝土块作为架桥机的一部分。
团队精确计算了这些混凝土块的重量、大小、安装位置和加载时机,确保优化升级后的架桥机在作业中足够稳定运行,确保使用安全。最终,这台“升级”后的设备成功完成了所有小箱梁的安装任务,节省了大笔设备调度费用和时间,比原计划提前30天完工,为后续桥面施工争取了更多时间。
电热毯+棉被
“土法养护”铸就高质量桥面
在拉萨聂当特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浇筑混凝土桥面时遇到了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
拉萨聂当特大桥施工现场。 通讯员舒洪轶 摄
项目地处高原高寒地带,尤其进入11月后冬季施工期,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10摄氏度,寒风掠过河面,使得桥体散热更快。在这种极端条件下,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极易发生冻结,导致水泥水化反应不充分,不仅强度难以形成,更会出现大面积裂缝,严重影响桥面质量和大桥使用寿命。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中交二航局拉萨聂当特大桥项目经理黄勇,迅速组织技术团队、施工负责人及外部专家开展专题研讨,集思广益。有人提出搭设保温棚,也有人建议使用蒸汽养护,但这些方法不是成本过高,就是高原环境下难以实施。
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一个看似“土气”的想法被提了出来:能不能用电热毯给桥面加热?就像人在冬天睡觉那样,既然混凝土也“怕冷”,那就给它“铺上电热毯、盖好厚棉被”!
说干就干。项目部分批采购了300余条电热毯和300床加厚棉被,组建起一支特殊的“保温护理小队”。针对箱梁0号块——长12米,宽23.5米,高7.7米,面积近300平方米,在收面结束后立即铺设养护薄膜及土工布,随后仔细铺满电热毯,再严严实实地覆盖上近百床棉被,就像为孩子掖好被角一样小心翼翼。
施工团队设计出一套精细的“热养护节奏”:外表面采用电热毯加热养护,箱梁内仓采用热风机升温养护,确保混凝土在关键成型期内处于适宜温度;之后断电但仍覆盖棉被持续保温7天以上,利用蓄热原理缓慢降温,防止温度骤变引发收缩裂缝。整个过程中,专人轮班监测桥面温度及施工安全,及时调整覆盖方式,确保每一处混凝土都得到均匀而温柔的“呵护”。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看似朴素的方法效果出奇的好。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养护后的桥面进行强度测试和密实度评估,数据表明混凝土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黄勇自豪地说:“咱们在高原上用‘土办法’,养出了高质量桥梁!”
这个充满智慧的“保温土法”,不仅有效破解了高寒地区冬季施工质量控制的难题,也为类似环境下的重大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它诠释了:真正的创新,有时就藏在最朴实无华的解决方案之中。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周旋 陈之玮 索朗巴措 舒洪轶 拉萨报道)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