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汉口中山公园的故事,让我们对公园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公园是城市宜居的名片。
虽然中国人造园林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旧时的园林多属于皇家、官宦、大地主,与大多数人并无关系。汉口中山公园的前身是“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私家花园,就是如此。

俯瞰中山公园全景。记者 胡冬冬 摄
公园的概念源起于西方,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公园诞生于1847年的英国。我国的第一座公园诞生于1868年的上海,由英国殖民者建设,但不对中国人开放。
刘歆生的私家花园在1927年被收归国有后,武汉人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公园。从私到公,从花园到公园,从少数人可以享有到面向公众开放,变化巨大,意义深远。
汉口中山公园一度是武汉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一方面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很多重要的城市活动也在此举行。

家长陪着孩子体验游乐场项目。记者 胡冬冬 摄
这座公园能成为众多武汉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在于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可选择的公园不多,城市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也不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园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武汉如此,全国其他城市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公园从私家花园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数量上从少到多,管理上实现从收费到免费之后,可供市民选择的休闲娱乐场所,如今是越来越多。

周末,游船纷纷开动。记者 胡冬冬 摄
与祖辈、父辈相比,年轻人公园情结变淡的背后,在于可供选择的公园是越来越多了——你可知道,在武汉大大小小的公园已超过千座!
公园数量越来越多了,但公园的本质属性并未改变:公园,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宜居的亮丽名片。
(长江日报记者朱建华 孙笑天)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