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2日讯 10月12日,作家喻之之小说集《四月的牙齿》作品研讨会在江汉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会议由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武汉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张德祥、王春林、樊星、刘川鄂、叶立文、庄桂成等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这部聚焦武汉城市叙事的作品展开了热烈讨论。
《四月的牙齿》是喻之之中短篇小说的全新集结。与会专家认为,喻之之是武汉本土作家的优秀代表,她的作品既有地域特色,又超越了地域局限。她通过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深度书写,实际上是在探讨整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研讨会现场。 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摄
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在书面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喻之之的文学成就。他认为,作为80后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喻之之小说延续着她对芸芸众生的深度关注与温情书写,这部作品是湖北文学的新收获。“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窥见时代的剪影,而人性光芒闪耀的所在,正隐藏着无限发掘新生活的可能。”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指出,喻之之的小说最动人之处在于那种近乎固执的人文关怀。“她笔下的出租车司机、小店店主、工厂工人,都不是符号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研讨会现场,喻之之分享了她的创作心路历程。“我常常漫步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在晨曦暮霭间观察这座城市的一呼一吸。”她说,“当我看到哭泣的老人、新生的婴儿、拾荒者、流浪猫,甚至一棵正在羞红了脸的树时,我都会想:我就是他们。这种共情,是我创作的源泉。”
研讨会期间,喻之之向江汉大学图书馆捐赠了《四月的牙齿》小说集。江汉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作品将纳入特色馆藏,为师生研究武汉本土文学提供重要文本。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成为文学教育的生动课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生们积极参与互动环节,与作家、评论家面对面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李榕说,“喻老师笔下那些熟悉的武汉街景,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座生活了多年的城市。”
(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通讯员武志鹏 杨欣悦)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