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伢讲蔡甸故事,暑托班志愿者和孩子们一同“拔节”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4日(记者刘克取 通讯员武小青)“妈妈,你看这节藕,还连着丝呢!就像旺旺老师说的,我们和家乡是分不开的。”上个周日,8岁的黄崇如诗在帮厨时举起切开的莲藕,特别兴奋。她口中的“旺旺老师”是蔡甸暑托班里最受欢迎的志愿者周旺章。

志愿者周旺章(左二)和孩子们。受访者本人供图

周旺章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今年24岁,投身武汉暑假托管志愿服务已有五年。五年间,这个蔡甸伢从青涩学子蜕变为干练的志愿组织者,见证了孩子们从齐腰高蹿到肩头,也亲历了武汉暑假托管从“基础看护”到“多元育人”的转型。今年夏天,他精心打造的“乡土莲藕课”,让孩子们通过看、摸、闻、尝将家乡的味道深深印刻在心里。

蔡甸的孩子们在莲藕课上利用莲藕拓印作画。记者刘克取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蔡甸人,周旺章对莲藕有着特殊的感情。“蔡甸莲藕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很多孩子只知其味、不知其源,”他道出课程设计的深层考量,“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了解莲藕的生长习性,更要让他们明白这一节节莲藕里连着蔡甸的水土,系着祖辈的智慧,承载着我们的文化根脉。”

为了把这份乡土情怀具象化,课程团队下足了功夫。从3月启动志愿者招募到5月敲定“知藕、识藕、爱家乡”的教学框架,再到最后两周的反复试讲打磨,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对家乡的深情。

周旺章给孩子们上课。受访者本人供图

他们一次次走访老藕农,在田间地头记录那些传承数代的采藕技艺,翻阅地方文献,搜寻与莲藕有关的民间传说,挖掘一根藕背后的文化记忆。志愿者还精心剪辑动画电影《哪吒》中“莲藕化身”的片段,用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把“藕断丝连”的自然现象升华为游子与故乡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隐喻。“备课也是一次向故乡深处‘扎根’的过程,我们心里有了活水,才能为孩子们引来清泉。”志愿者晒黑了一圈,可眼睛却亮晶晶的。

“这门莲藕课把知识讲活了,把乡情种进了孩子心里。”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说,这门融合了农事科普、乡土文化、产业知识和诗词鉴赏的莲藕课在孩子们中间人气很高,“如何玩转莲藕”也成了他们课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周旺章(中间身穿蓝色衣服)和孩子们。受访者本人供图

“原来一根莲藕要经过这么多工序才能端上餐桌,我更加珍惜粮食了,也为家乡的物产骄傲。”11岁的高睿杰说。他的妈妈也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孩子以前对家乡了解不多,现在不仅能说出莲藕的种植知识,还会骄傲地告诉别人这是蔡甸的特产。这样的课程太有意义了!”

课程不断升级,背后离不开全社会的温暖支持。周旺章说,前几年还会担心课上不满,如今各类优质课程争相涌入,想排一门课甚至要靠“抢”。此外,对于志愿者的保障也越来越扎实,今年,蔡甸区青年人才公寓向暑托班志愿者免费开放,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这样的支持让我们能更专注于课堂,把最地道的蔡甸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周旺章说。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