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主题报告会“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在支点建设中挺膺担当”专场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当青科突击队在科技前沿矢志攻关,当高校学子将论文写进城市发展的火热征程,当中小学生在实践观察中点燃理想火花……报告会上,一堂扎根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贯通大、中、小学与产业一线的“青春思政课”,收获全场好评。
长江日报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这堂思政课立足爱心托管班这一实践场景,将“产业育人”的生动案例融入其中,打造出感知城市产业活力的实景课堂。红领巾小记者任盛丽、红领巾讲解员程睿韬在课堂上与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互动,通过拼装芯片模型、聆听“光芯屏端网”产业讲解,直观感受武汉产业实力与科技魅力。
为让专业知识“接地气”,大学生志愿者巧妙采用“积木拼搭”模拟电路运行,将芯片研发的复杂原理、智慧农业的前沿应用,转化为中小学生能听懂、感兴趣的内容。团市委工作人员则以“球队作战”的比喻,解读“965”产业集群,把9大支柱产业比作“主力阵容”、6大新兴产业视作“潜力球员”、5大未来产业喻为“后备新秀”,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鲜活。
这堂生动的“青春思政课”,正是武汉团市委纵深推进“产业育人”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对此,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组织中小学生探产业、大学生看产业、青年学产业的方式,让每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能在武汉的产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推动党团队育人一体化链条链接贯通。”
青春思政课《我的梦想会发光》。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 供图
对中小学生而言,“走进产业”是启蒙的关键。在托管班组织的研学中,孩子们亲手拼装火箭模型、组装太阳能小车,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汽车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脉搏,“科技报国”的种子悄然生根。而大学生是这一链条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力量,他们探访产业场景、强化实习实践、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在成为知识传递者的同时,也锤炼为适应武汉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青年力量。
来自武汉生物、武汉城投、岚图汽车、长飞光纤、武昌造船的5支青科突击队,更是这堂思政课最“有分量”的教材。岚图汽车团队打破国外芯片垄断,研发的“中国芯”智驾大脑让成本直降30%;武汉生物19名硕士博士组成的团队,攻坚出国内首个进入Ⅲ期临床的细胞基质流感疫苗;武昌造船团队突破制裁,研发的高端海工船创造超10亿元经济效益;长飞光纤的微结构光纤、武汉城投的新能源充电桩量产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这种叙事方式,让思政教育摆脱了枯燥说教,变得可触摸、有温度、引共鸣。”来自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陈昕蕾表示,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场景串联,原本枯燥的产业知识变成了看得见的职业梦想,抽象的城市发展蓝图转化为能引发共鸣的青春担当,让思政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统筹:耿愿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朱德华 李沁雪 陈浩然 李建华 通讯员赵雪峰 向智 韩珊 阮航 汪鑫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