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团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廉思:武汉持续夯实青年与城市相互成就的“沃土”

10月16日,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主题报告会“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在支点建设中挺膺担当”专场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青年才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最核心的竞争力。青年之争,就是未来之争;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报告会上,中央团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廉思围绕“青年与城市共生成长的时代逻辑”展开深度分享,引发了在场青年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共鸣。

中央团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廉思作主题报告。

■ “拼青年”就是抢未来,城市发展逻辑与治理重心转变

“当前,城市竞争已经换了赛道。”廉思指出,我国正处在从“人口规模型红利”向“人口质量型红利”转化的关键阶段,这一转变直接推动城市竞争逻辑从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转向“拼青年、拼环境”。

“谁能留住青年、助力青年发展,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廉思看来,青年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掌握新技术、创造新业态,更是社会变迁的方向标和国家精神的续航者,他们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变量。

他进一步阐释,当前的城市发展逻辑也正从“产—人—城”转向“城—人—产”,即以优质的生活环境与创新生态吸引青年,再通过青年的集聚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治理重心从“产业繁荣”转向“人的全面发展”。

“青年既是城市变革的塑造者,也是城市生态的受益者。”廉思表示,青年与城市的关系,已从“我找工作、你给岗位”的单向依赖,升级为“双向赋能、共同成长”的共生关系。青年成为城市治理的“新主体”,而非被动适应的“客体”。

报告会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 武汉以先天优势与精准治理,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谈及武汉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实践路径,廉思指出,武汉凭借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为青年提供成长沃土,更通过精准治理实现“城市赋能青年、青年激活城市”的良性循环。

廉思分析,武汉具备多方面基础条件支撑青年发展。作为“九省通衢”之地,其区位优势为青年提供“留得下、走出去”的双向通道;92所高校、超过百万的在校大学生,构成全国领先的青年人才储备;“光芯屏端网”“车谷制造”等产业集群,与青年创新能力高度契合;这座英雄城市骨子里的包容气质,更滋养出一种平等、务实、有温度的社会氛围,让每位奋斗者都被温柔以待。

“在治理层面,武汉逐步推动青年工作由‘单点激励’向‘全面生态化治理’转型。”廉思进一步指出,武汉在政策上注重整体设计,以“学子聚汉”等工程为抓手,打通“求学—就业—创业—安居—融入”全流程服务链;空间上强化开放共享,支持青年文化活动、建设创新空间、培育社群网络,塑造“青年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城市氛围;产业上聚焦前瞻布局,瞄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促进青年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紧密对接;治理上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数据共享与政策协同,实现青年工作“一体推进、系统集成”。

“武汉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既是政策契机,更是历史必然。”廉思强调,武汉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共生成果,不仅提供了“以青年为中心的城市现代化路径”,更在回答“什么样的城市能让青年与时代同步跃升”这一核心命题。

专场报告会外场招聘专区吸引了众多前来咨询的高校学子。

■ 围绕“宜学、宜业、宜居”构建动态循环,持续打造青年友好生态圈

“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核心密码,是‘宜学、宜业、宜居’的动态循环系统。”廉思强调,学习孕育创新,创新催生产业,产业反哺生活,三者共同构成青年与城市共生发展的基础。

在“宜学”方面,廉思建议武汉打造城市级“终身学习平台”,推动校企共建、知识共创,支持青年自组织论坛与思想交流,建设真正的“学习型城市”。

在“宜业”层面,目标是建成“机会型城市”,让青年 “展才干、敢闯荡、能成功”,需完善从实习、就业到创业的贯通机制,建立多层次职业认证体系,打造“青年新质产业带”,并升级“青创贷”等支持系统,建成青年“机会型城市”。

在“宜居”目标上,关键是建成“归属型城市”,让青年“留得下、住得好、融得进”,要扩大青年公寓与驿站供给,探索“共有产权房+租赁补贴+青年住房基金”组合机制,优化夜间交通与文化休闲服务,建立青年参与城市治理的机制,增强其归属感与建设者意识。

“让青年成为城市的底色,让城市成为青年的延伸。”廉思总结指出,武汉的探索表明,青年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事务,而是关乎城市未来的结构性议题。未来的中国城市,应当在青年身上看到时代的方向、发展的温度与文明的高度。

统筹:耿愿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朱德华 李沁雪 陈浩然 李建华 通讯员赵雪峰 向智 韩珊 阮航 汪鑫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