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风景区龚家岭片区完成"四线一口"整治,武汉"东大门"颜值与生态双提升

长江日报记者于武鄂高速龚家岭收费站现场获悉,以龚家岭收费站为中心的“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已完工,全新面貌正式亮相。

以龚家岭收费站为中心的“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已完工。

龚家岭收费站现场,彩色防滑路面平整亮眼,收费岛鲜花绽放,站外挡墙印上黄鹤楼等武汉元素。记者了解到,作为武汉“东大门”的核心节点,这场综合整治不仅让交通节点实现颜值与功能双升级,还通过闲置地块生态重塑,为区域注入绿色生命力。

从“节点焕新”到“功能升级”,交通窗口的颜值与实用双提升

高速进出口,往往是驱车进入的人们感官上认识一座城市的第一眼。龚家岭收费站的改造,在环境提升上下了大功夫,但远不止于表面美化。

改造前,这里只是普通的交通枢纽;改造后,它成了有温度的城市窗口。4730平方米彩色防滑路面替代传统沥青,缓解雨天打滑,打破了传统黑灰色调的沉闷,给过往车辆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和舒适感受。收费岛上261个花箱排列有序,站外连接线挡土墙,采取贴布、喷绘方式,将黄鹤楼、飞鹤等武汉标志性元素,融入立面装饰。不远处的两座天桥,也完成涂装亮化,桥下300平方米空间完成彩绘喷涂,收费站天棚的光影调整为温暖色调,夜间行车时,“东大门”的轮廓更亲切。

龚家岭收费站旁鲜花盛开,江汉关等武汉地标融入立面装饰。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前期精准规划的支撑。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东湖风景区联合湖北交投联交投公司龚家岭管理所各司其职,共同谋划龚家岭收费站环境提升方案,并将收费站及周边整治区域“两厂一菜地”和“村湾环境”进行划分,“一点一策”分点分片同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在技术层面,东湖风景区城管部门创新采用“无人机航拍+实地勘察”的天地一体化模式,对龚家岭收费站周边进行了无死角扫描,精准掌握了待整治区域的面积与工程量,让决策有“数”可依。

龚家岭收费站附近增添了诸多武汉标志性元素喷绘。

“两厂一菜地”改造,闲置地块有了绿色新变化

综合整治的触角也正在以龚家岭收费站为中心,延伸到周边更广阔的区域。

收费站两侧曾分布砖厂、废品回收厂和菜地,一度是环境短板。如今,这里正经历从“废弃”到“生态”的蜕变。砖厂区域清运数千吨砖石废料,拆除1500平方米临时建筑,破除4900平方米混凝土地面后回填沃土,土地重新“呼吸”。废品回收厂清运1800吨废品,4300平方米场地部分硬化满足停车等功能需求,其余播撒草籽、栽种乔木,逐步恢复生态。原本杂乱的菜地在城管部门的规整后,种植上150丛隔离竹与126丛侧柏,既保留田园趣味,又筑起生态屏障。

“这些改造不是为了好看,是要让土地‘活’起来。”东湖风景区城管部门负责人介绍,过去砖厂废弃后土地裸露,废品回收厂存在卫生隐患,菜地杂乱影响景观,如今通过分类改造,既消除环境风险,又为区域增添绿色。

(长江日报记者晋晓慧 通讯员何宇炀 余芳利 通讯员供图)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