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如果你有机会摘橙子、橘子等柑橘类水果,你会发现,它们比苹果、桃子、猕猴桃等其他挂枝水果都要难摘。柑橘树的枝丫多,果子的蒂坚硬,还喜欢一簇一簇“挤”着长。采摘一直是柑橘园最烦琐的生产环节之一。
近几年,苹果采摘机械臂、猕猴桃采摘机械臂相继问世,柑橘采摘机器人研发仍是业界难点。
10月17日,记者走进华中农业大学的柑橘试验田,看到一台高2米、宽1米左右的机械装置正在田间自如行走,两边果树上,橘子橙子挂满枝头,即将成熟。科研人员在平板电脑上轻点,机械臂潇洒挥动,将果子握住、剪下,再放入筐里,“快准狠”,一气呵成。

团队人员孙帅测试机械臂采摘柑橘。记者胡冬冬 摄
这是该校工学院团队历时4年研发出的柑橘采摘机械臂,已进入定型试验阶段。它能在“万绿丛中”快速精准识别柑橘方位,计算出最佳采摘路径,不伤果,不伤枝,有望解决柑橘采摘的难题。
【研发者说】
讲述人: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鲍秀兰
苹果、猕猴桃之类的水果,轻轻一拽就下来了。但柑橘类的你试试,采摘时必须用剪刀,如果用蛮力拉扯,劳动强度大,还会损伤果实。
这些年,用于苹果、猕猴桃的采摘智能设备先后都出来了,柑橘采摘设备的研发仍是业界难点。我们花4年研发出一款柑橘采摘机械臂,有“手”有“脚”,还有“眼睛”和“大脑”。

柑橘采摘机械臂有“眼睛”和“手”。记者胡冬冬 摄
“手”是柔性机械爪,夹爪由柔性材料制成,能在对柑橘进行稳定包裹时,不损伤果实表皮。大到脐橙、小到南方蜜橘,它都能用合适的力道“拿捏”。爪子上方我们设置了一把剪刀,果实被固定住后,就对准蒂把一剪,之后机械臂带动夹爪把果实放到身后的果筐里。

柑橘采摘机械臂测试中。 记者胡冬冬 摄
至于“脚”,是搭载着两条约15厘米宽履带的移动底盘,越障能力很强,即使路况复杂的田间也穿行自如。

柑橘采摘机械臂行进在果树间。记者胡冬冬 摄
要能在树上找到果实,“眼睛”是关键。我们在机器主体装上三维激光雷达,行走时自己认路,采摘时找树。而“爪子”上方设置了一个深度相机,能对全树扫描,通过颜色和点云,把果实的位置迅速告诉“大脑”。

柑橘采摘机械臂有灵活的“关节”“眼睛”和“手”,但更重要的是它有“脑子”。记者胡冬冬 摄
它的“大脑”最硬核,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算法,能通过采集到的信息获取果实位置,并向手臂下达夹爪移动和抓取的行动指令。这一步听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不容易,“大脑”需要进行科学的路径规划,既减少对果树及果实的损伤,也可减少采摘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机械臂整体有6个关节,实现果树单侧全覆盖采摘。还设置有升降台,可以根据树的高度调整机器的高度。
目前,如果仅是完成采摘这个动作,机械臂效率还是稍逊于熟练的采摘工,但它能快速装筐、搬运,整体来看,工作效率已与人工相当。

团队人员测试柑橘采摘机械臂操作系统,多重视觉传感帮助识别柑橘。记者胡冬冬 摄
我们还在研发一种仿人手的灵巧手采摘机器人,在保证稳定采摘同时,还能够采摘更多种类的果实。针对采摘效率的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多臂采摘机器人,有望实现四个机械臂同时对一棵果树进行采摘,以此提高采摘效率。

【大众点评】
宜昌市夷陵区新场柑橘专业合作社 胡亚
我们合作社目前种植柑橘1200亩,即将迎来全面产出季。今年预计产出300多万斤橙子,也就是那种10多米长的大卡车全部装满,需要60多辆。2~3年全园丰产后可产出700~800万斤,要装140多辆大卡车。
这么多橙子,目前全靠人工采摘。每个工人一天的采摘量在1000到1500斤,而且还需要搬运、清点等环节的人员配合,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村的劳动力都在60多岁甚至是70岁以上,采摘机械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种再好的橙子,没人收、收不赢,那只能烂在地里。
鲍教授团队的柑橘采摘机械臂在我们田里多次试验,效果非常不错,不仅能灵活地在田里走,在柑橘的精准定位、精准采摘上,表现很好,不亚于人工采摘速度。
一直以来,我们和华农团队紧密配合,由该校李善军教授研发的轨道果园运输机已经在山里铺上、用上了,解决果农“物资上山、果实下山”的大难题。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晏华华 动图:张莉)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