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论坛在武汉举办,超学科视野描绘长江文化新图景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0日讯(记者汪洋 通讯员黄爱武)19日,长江文化高端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这是由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承办的高级别专家学术论坛,汇聚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产业实践等多元领域的学术盛会,通过思想碰撞与学科对话,生动诠释了超学科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为长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长江文化高端论坛现场。记者汪洋 摄

本次论坛突破传统单一学科范式,构建起横跨地球科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立体化研讨格局。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教授向与会嘉宾道出: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理念——以长江流域独特的地学资源为根基,搭建地球科学与人文社科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我们将通过‘水—碳—文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生态环境与文化基因协同演化规律,既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更为世界大河流域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黄学龙院长用数据印证了跨学科研究的蓬勃态势:近70年来,全省产出593篇长江文化研究成果领跑全国,背后正是多学科团队持续攻关的结果。而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樊志宏提出的“分型理论”,则从山川文脉与文明形态的适应性关系切入,开创性地运用系统论方法解析长江文化的多元特质,展现了学科交叉带来的认知革新。

会场内,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展开多维对话:地质学家勾勒长江地理图景中的文明密码,历史学家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长江力量;梳理长江流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文化贡献;提出从支流认知整体的新视角……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流动,恰似长江干支流交汇形成的壮阔景观,催生出诸多创新观点。正如谢树成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古生物演化、人类进化与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证明,重大创新往往诞生于学科交叉的‘无人区’。长江文化的当代阐释,正需要这种打破壁垒的超学科思维。”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长江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必须走超学科发展之路。“长江既是自然的江河,更是文明的长河。”此次论坛标志着长江文化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未来将依托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持续完善学科交叉机制,培育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研究队伍,让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学科交融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