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郑泽霖回顾参军历程: “为了国家需要,青年一代有责任挺身而出”

92岁的郑泽霖教授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只是腿脚不便,在家中或广场练走路需要向轮椅借力。10月20日,视频连线中,精神矍铄的他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当年参军的故事。



郑泽霖20世纪50年代军装照。本人供图

郑泽霖是武汉人,高中就读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1951年7月参军。1956年他在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留校,后随单位从军队体系转入地方编制,是吉林省开创内窥镜诊疗技术第一人。

“国家号召青年学生抗美援朝参军参干时,我和同学们都积极报名,等送走第一批后,整个高中的孩子就不让走了,要等毕业才让正式报名。可能是国家考虑到高中生都早早当兵去了,大学生源出问题。因此,我是17岁高中毕业后参军,是我们参干同学中后一批出发的。”

当上学生领队,夜半默诵医书

郑泽霖记得,1951年夏天,他按通知来到汉口兵站集合,这天位于天津的第一军医大学派人来接兵。同批出发的有100多位学生,来自武汉的不同中学。因为郑泽霖在省实验是班上团总支委员,接兵的部队干部就让他当学生队队长。

坐上硬座火车出发后,部队同志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两个“鸡子儿”。听说这个词,南方来的同学们起初还以为是给每人发两只鸡,很惊奇,到手才明白,原来“鸡子儿”就是鸡蛋。

“伙食特别好!”这是第一军医大给郑泽霖和同学们的第一印象。他记得,100多名新兵被安排住在一个资本家原来住的别墅里,隔壁就是国家篮球队训练基地。学校发衣服,发生活费,餐食丰富,经常有大虾汤喝。没有餐厅,同学们打了饭菜就席地而坐进餐。

“我初中学习一般,而我弟弟的成绩特别好,虽然比我小一岁却跳级到与我一个年级。在高中时,我也没考虑过将来做什么。到了军校,上了大学,就开窍了,想好好学。军校规矩严,晚上到点儿吹号熄灯睡觉,不允许开夜车。我脱了军装钻进被子,脑子却走马灯似地不停,背书到很晚。”

军医大纪律严明,学员不许中途回家,老师们严格遵守。因此“在校5年间我没有回过家,家人也没有条件远隔千里来探望。一到寒暑假,老师们就带着我们到处游学,比如上北戴河。”

郑泽霖介绍,军医大学制5年,“老师们说读书期间搞运动耽误了的功课要补回来,让我们多读了半年”。

1956年,品学兼优的一批同学包括郑泽霖毕业后被留校,分配到第一军医大所属第三临床医院工作。



郑泽霖近照。记者耿珊珊 翻拍

开设镜检科,成为吉林省内镜、腔镜外科先驱者

郑泽霖勤奋、聪明,字也写得好,深得他的老师,也是医院临床外科主任、全国著名肝移植专家孟宪民教授喜爱。孟老师悉心培养,倾囊相授。当时还没有打印机,老先生常常晚上叫郑泽霖到家里帮忙誊抄论文稿。同事笑称临床外科有“一大主帅加四小金刚加哼哈二将”,主帅就是操刀了全国首例肝移植手术的孟宪民,“四小金刚”就有郑泽霖。

在前辈专家的带领下,郑泽霖以饱满的热情不断追寻着能够解除患者病痛的医疗科技前沿技术。20世纪60年代,医疗界掀起内窥镜技术推广风潮。郑泽霖想方设法将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陈敏章请到吉林,在内窥镜学习班上讲课。此后不久,他积极申报,协调推动,参与创建医院镜检科并担任负责人。这是吉林省最早的内窥镜检查专业机构。

郑泽霖大四时,天津第一军医大学搬迁到长春,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第一军医大学,不久军地分开,郑泽霖工作的医院转归地方政府管理,改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后来,白求恩医科大学与吉林大学合并,他所在医院再改名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三医院。在这家医院,郑泽霖从临床外科住院医师做起,历任镜检科主任、基本外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

当年的外科“四小金刚”都成长起来,郑泽霖成为第三代科主任。60年职业生涯,郑泽霖主编和参加主编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生不收红包,“不是过意不去,而是承受不了”

郑泽霖65岁退休后,应患者要求,医院安排他每周出一天门诊,直到84岁。20年来,他的门诊挂号费始终只要一元钱,他坚持如此。“患者得病已经很可怜了,很多人还有经济困难。”

“我一辈子不收红包。收红包我们心里不是过意不去,而是承受不了。我不要红包,夫人也不要。她说老郑不要,我更不能要。”郑泽霖回忆,“有一次,病人给我跪下,非要我收下不可,怕我不收不给好好做手术。我就先收下,术后出院时,我和护士长一起把钱退给家属。”

郑泽霖夫人曹路宁也是位外科医生,退休前在同属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第一医院工作。她记得,有一次,丈夫给一个患直肠癌的女患者做手术。这是位农村妇女,4个孩子的妈妈,家里经济十分困难,术后没有条件按医嘱进食。郑泽霖就请岳母在家里煮好小米粥,连续多日带去医院给女患者喝。在粮食供应还要凭票的年代,这么做就是夺了自家的口粮。女患者痊愈出院后,请爱人特意杀了一只土鸡送来,郑泽霖推辞不过,花钱将鸡买下。

曹路宁说:“我们都是刚解放就上的大学,接受的是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教育,认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别的思想不知道。后来不正之风出现,我们不习惯。”

2023年6月3日是郑泽霖教授九十大寿,《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为这位创刊第一任编委专章敬贺,称赞他“既有精湛深厚的学术造诣,又有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

郑泽霖出身教育世家,父亲郑万选曾担任过多所中学校长,如今,郑万选先生的全身塑像矗立在宜昌市一中校园。1938年10月,在敌机的轰炸声中,郑万选带领2000多名师生宁死不当亡国奴,徒步跋涉,风餐露宿,一路西迁。时年4岁的郑泽霖随父母同行,幼小的妹妹被父母背在背篓里。以后,学子们落脚恩施建始县,唱抗日救亡歌曲,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郑泽霖后来也在当地上学,直到抗战胜利后返汉。“父亲这种‘办学救国,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对我们的言传身教。”

今年是志愿军出国作战75周年。回首当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的从军路,郑泽霖说,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人民幸福。任何时候,为了国家需要,青年一代有责任挺身而出。

附简历:

郑泽霖,1934年6月生,武汉人,系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抗美援朝参军参干309名学子之一。

(长江日报记者王南芳  耿珊珊)

【编辑:陈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