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连长万福来一辈子都在讲《战斗英雄黄继光》,作报告从不提自己,他同样是抗美援朝英雄。”2025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今天,90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惠村,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自己邀请万福来作录音报告的事时这样说。

万福来在武汉录制《战斗英雄黄继光》。
75年前,15岁的王惠村奔赴朝鲜战场,当过战地救护员和文艺兵。1952年春,王惠村调入15军29师文工队成为文艺兵,并接到深入阵地慰问演出的任务。

朝鲜战场上的万福来。
1952年10月美帝发动了秋季攻势,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天,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后,所在连的连长万福来受邀,在全国各地宣讲《战斗英雄黄继光》近千场,让英雄的事迹家喻户晓。

万福来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留影。
王惠村从朝鲜回来后,转业分配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编辑,负责少年儿童广播节目播出。1961年,王惠村打听到战友万福来在孝感,她特意赶到孝感将万福来接到武汉,录下万福来讲述《战斗英雄黄继光》,分三集连播。
王惠村写下了那期节目的编者按,并介绍了万福来生平:万福来1926年11月出生于河南林州市,十五六岁参加革命,1951年3月随15军入朝作战,他是15军45师135团6连连长,在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中接连立功,当年25岁。

万福来(右一)和战友们与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在一起。
在录音室,王惠村听到万福来动情地讲述着黄继光的英雄故事。他说:“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把勇敢、机灵、主动、积极向上,年仅20岁的黄继光选入6连做通信员。在上甘岭的激战中,6连的战士牺牲很大,我准备亲自去炸中心碉堡时,继光挺身而出,向我说道:‘您是指挥员,怎能离开指挥岗位?还是我去完成任务吧。’我说:‘继光啊,很危险。’黄继光斩钉截铁地说:‘怕啥子嘛,美帝就是仗着装备优势逞疯狂!连长,您放心吧!敌人堡垒再硬,只要我有一口气,我非把它攻下来不可。’此时,继光掏出了他的家书、入党申请书、一枚有和平鸽的纪念章交给了我……”

录音当天,王惠村(右一)和万福来等在一起。
在90分钟的录音中,万福来作为目击者,回忆了黄继光堵机枪的英雄故事。讲到最后,万福来眼角都泛起了泪花。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15军的幸存者,王惠村知道那场战斗的惨烈,但她发现,万福来在报告中从未提及自己。在她看来黄继光之所以能成为特级战斗英雄,与万连长带头冲锋陷阵,在激战中不怕牺牲、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分不开。

2024年,王惠村(图中)与黄继光的侄女黄英、抗美援朝15军44师师长向守志之子向孝民的合影。
在43天激战中,万福来连长所领导的连队牺牲很大,他身负重伤,下嘴唇被弹片削掉一大块,牙齿也没了,仍坚持指挥战斗,因失血过多倒在阵地上,被友邻部队担架队抢救,运回国内沈阳军队医院治疗。当时15军部队误认为万福来连长在阵地上牺牲了,后来才知道他幸运地被友邻部队救了。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王惠村。
“万福来同样让我感动。”王惠村介绍,回国后,万连长经过多次转院治疗,身体有所恢复,但嘴上做了5次修补手术,左脸留下了一根根的缝线,嘴巴是歪的,装了假牙,平时喝水、吃饭都要仰着头,否则就会流出来,说话也困难。在极其难忍的伤痛中,他心中总是装着黄继光战斗英雄事迹,唯独少了他自己。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编辑:陈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