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了专章部署,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在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介绍,“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以自身开放促进共同开放,为世界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
在当前全球格局深刻变革背景下,中国将以怎样的确定性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稳定性?长江日报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国经济的韧性根基、自主开放的深层逻辑等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力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长安。
■ 世界充满不确定性
而中国“风景这边独好”
长江日报:如何理解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合作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李长安:当前,我们正经历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演进速度、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战略博弈深度交织、相互激荡,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进入一个历史性的重塑周期。
技术、经济、政治多层面力量复杂互动,呈现几个显著趋势。一是竞争前沿高度聚焦科技创新。高新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传统的基于资源禀赋和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模式,正在加速向以规则、制度、标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制度型竞争、技术型竞争转变。
二是博弈领域更加集中和深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技术、未来产业布局以及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博弈日趋激烈。特别是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广泛应用,不仅重塑经济形态,也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国际力量对比。
三是个别国家为维护其传统优势,采取技术封锁、市场保护、构筑具有排他性的“小圈子”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这些行为破坏了基于比较优势和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导致关键技术领域出现“断链”风险,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鸿沟和数字鸿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构成威胁。
尽管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步履维艰,但合作共赢仍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强劲势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从主要依靠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以及集成电路、船舶、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跃升。这一转变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为维护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支撑。
尽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时有抬头,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仍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道路。
长江日报:在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为何中国经济能够展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韧性与活力?
李长安: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以及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协同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筑了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的坚实根基,成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第一,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保持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回旋空间。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包括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庞大消费市场。强大的内需成为了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浪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同时也对全球资本、技术、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引力场”。
第三,产业链供应链兼具完备性与创新性,构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这种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国内产业配套能力极强。产业基础的“量质齐升”,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我们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正加速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此外,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实施外商投资法、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中国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这使中国持续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制度型开放的稳步推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4日,中国和秘鲁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成果钱凯港开港。两天后,载有东风风行多款产品以及东风风神皓瀚等“东风车”的中远滚装船抵达钱凯港。图为在秘鲁钱凯港拍摄的“秘鲁”轮(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体现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
长江日报: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在世界不确定性上升的时期,为什么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李长安: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旗帜鲜明地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强调“自主开放”,这是基于对历史规律、发展大势和自身发展需求作出的战略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自主开放是掌握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阶段的开放,核心是制度型开放。这要求我们主动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国内制度体系。这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压力或简单地“与国际接轨”,而是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全球规则的重塑。通过自主设定开放的节奏、领域和范围,我们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安全”的良性循环。越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时,越需要通过高水平的自主开放来开辟新空间、创造新机遇。
第二,开放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有效手段。历史和经验反复证明,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开放才能带来进步。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局面,关起门来不仅无法独善其身,反而会错失发展机遇,加剧内部困难。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与全球资源、技术、资本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扩大开放,一方面能让世界各国更充分地分享中国市场的机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推动企业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通过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分散和化解外部市场风险,增强经济系统的韧性和回旋余地。
第三,开放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难题、打通国际循环堵点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压力,部分国家需求萎缩,贸易投资壁垒增多。应对这些挑战,单打独斗没有出路,唯有通过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才能畅通国际循环。
中国选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体现的是一种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越开放越自主、越自主越开放”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良性循环。通过高水平开放,我们不仅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也能为世界贡献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长江日报:为什么说“开放是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
李长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更要突出制度型开放对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其具体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开放形成倒逼机制,深化国内改革。对外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参照系和外部压力。当我们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必然要求我们对国内现有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行业标准、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和完善。这种“倒逼”效应是推动国内改革深化的重要动力,有助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以开放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扩大开放,我们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促进了贸易往来,也带动了双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与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
第三,以开放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开放带来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和商业模式。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大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直接促进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参与国际竞争也迫使国内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第四,以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为了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我们必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五,以各类开放平台为载体推进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它们承担着先行先试、压力测试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期间,全国的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了数百项制度创新成果,并成功在全国或区域内复制推广,发挥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六,以开放促进思想观念和治理理念的更新。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技术的交流,也是思想文化的碰撞。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治理理念、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推动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改革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 中国的“确定性”
是发展的确定性、开放的确定性、合作的确定性
长江日报:如何以中国的确定性稳定不确定的世界?
李长安:中国的确定性,植根于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向好的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坚持的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承诺。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最宝贵的公共产品之一。中国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世界的稳定、增长与发展注入强劲的正能量。
第一,以稳健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提供关键动力源。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对全球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十四五”期间外贸指标提前完成,货物贸易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这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和韧性。特别是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稳步增长,集成电路、船舶等重点商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标志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升级。这为全球市场提供了稳定、高质量、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成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节点”和“稳定锚”。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之一。
第二,以超大规模市场为各国提供商机与共享空间。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重要的“世界市场”。“十四五”期间,中国累计进口了大量消费品,吸收了巨额的外国直接投资。这表明,中国不断扩容和升级的消费市场,为来自全球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国企业都能从中国的发展中分享到市场机遇,这有助于稳定相关国家的生产和就业。
第三,以深度参与和维护全球贸易投资合作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我们坚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保护主义。通过积极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际展会,我们为促进全球贸易往来搭建平台。中国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和高效,这符合所有经济体的共同利益。
第四,以制度型开放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开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些举措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用中国的“规则确定性”对冲全球的“规则碎片化”风险,增强了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信心,有利于稳定全球资本流动预期。
第五,以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促进共同发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向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经验和成果,帮助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是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的超越,旨在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为全球发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注入正能量。
最后,以持续释放的内需潜力联通中国与世界。中国推动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内需市场的持续升级和扩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对各国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这种“中国之需”与世界各国希望通过扩大出口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的“世界之盼”实现了精准对接。中国作为全球重要“需求来源地”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不稳定世界中一个稳定的“需求锚”。
中国的确定性,本质上是发展的确定性、开放的确定性、合作的确定性。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将继续坚持走高水平开放之路,以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应对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贡献。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