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任务中提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
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后认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强调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国家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进一步凸显武汉都市圈的战略地位。武汉将承担更大责任、迎来更大机遇,我们要全力打造“五个中心”,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7月26日,武汉双柳长江大桥精准合龙。作为国家高速路网武汉都市圈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柳长江大桥通车后将进一步拉近鄂州与武汉的距离,助力区域经济增长。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 提升城市辐射力、影响力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挑大梁”
“‘十五五’时期,武汉在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传清对武汉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有着深刻感悟。
吴传清认为,以超大城市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发展的19个城市群之一,是国家层面的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区域,是聚集人口、产业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在“十五五”时期国家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增长极、动力源。
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对重点城市、重点区域的战略期望达到新高度,武汉无疑肩负着更大使命,要有更大作为。
“武汉要引领武汉都市圈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推动都市圈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建设,加速教育、科技、医疗等资源共享,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吴传清同时表示,着眼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则要重点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生态共治、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加快推进力度。
发挥引领作用,首先要提升城市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能级和水平。
吴传清提出,武汉要努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进的产业赛道矩阵、“引领型企业—成长型企业—潜力型企业”并举的企业梯度矩阵、“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其他产业集聚区”共同发力的空间承载矩阵,以及“资源环境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资源要素”齐备的要素保障矩阵,加快打造“五个中心”,锚定经济建设主战场谱写武汉市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长期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教授涂文学也提出,“十五五”期间,武汉要努力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辐射力,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在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中,传递更大声量,发挥更大作用。
涂文学认为,武汉的区位、科技、绿色等优势突出,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旅、乡村振兴等领域潜力依然巨大,“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武汉有能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挖掘更多潜力”。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武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和利好。在区域协调发展阶段,武汉要有更大视野、更广胸怀,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发力,肩负起超大城市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挑起大梁。”涂文学说。
■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
全力打造“五个中心”
当前,武汉迎来城市能级的跃升期、优势转化的加速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联动区域发展上被寄予更大期望。
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秦尊文认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要通过系统整合,让武汉的优势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找到不可替代的“生态位”。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应该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需从交通联动、产业协同、创新转化三个维度发力,实现从“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的转变,以“长板”撬动区域协同价值。
鄂州葛店与武汉光谷的融合就是很好的例证。2005年,秦尊文到鄂州葛店经开区调研时,当地企业反映葛店与武汉交通不便,迫切希望修建高等级连接道路。“当时我便意识到,这不是简单修一条路的问题,而是武汉都市圈区域协同的突破口。”秦尊文说,以交通联动为纽带,将武汉光谷的创新资源与葛店的产业空间优势结合,既能疏解武汉产业发展压力,又能带动鄂州发展,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2009年,高新大道启用后,逐步拓展为双向14车道,不仅让光谷与葛店通勤时间缩短至15分钟,更打造成光谷科创大走廊,如今鄂州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已达89家,其中葛店经开区45家、华容区14家,“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鄂州”的格局全面形成。
“当前,武汉正坚定不移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这是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抓手,每个中心都承载着联动区域、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秦尊文举例,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可凭借光电子、汽车等优势产业,与长三角、成渝地区形成产业链分工,通过产业协同实现错位发展,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能将武汉科教资源转化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动力,推动创新成果在沿线城市落地转化;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能让武汉物流优势辐射长江经济带全域,降低沿线货物转运成本。
政策叠加效应加速显现,为各类企业带来了产业融合、市场版图、要素流动的广阔前景。
“对企业来说,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就是在区域协同中找机遇、补短板、强优势。”武汉简一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保明结合企业实践谈道,全会提出的“叠加效应”,为企业打通“产学研用”链路、拓展区域市场提供了新空间。
他介绍,简一科技正与三峡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共建研发平台,核心就是借助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解决企业在新材料应用上的技术难题。“这种‘实验室到应用场’的对接,本质上是武汉‘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向企业的延伸,而长江经济带则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们的产品以前主要覆盖湖北,现在通过武汉的物流枢纽,能快速运到江西、湖南等地,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的订单占比大幅提升。”胡保明说。
■ 坚持创新引领
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为武汉如何“发挥增长极作用”指明了方法论。
“‘十五五’规划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武汉正面临历史性机遇。”盛隆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元德表示,盛隆扎根武汉30多年来,深耕电气领域,未来将持续以创新引领突围,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动智能用电领域创新变革,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助力武汉打造中部电气之都。
如今,盛隆电气已成为我国智能电网及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成功研发两大“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中低压品牌柜AI-iPanel、元宇宙数字孪生智慧楼宇管理系统,助力千行百业绿色低碳转型。
“武汉的机遇是盛隆的机遇,武汉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责任。”谢元德说,盛隆将以开放合作的姿态面向全球市场,凭借领先技术和卓越服务在全球能源领域树立标杆,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武汉在湖北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城市能级的提升,对社会各方面、各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从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到每一位普通市民,都要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城市发展大局。
“科技创新,是武汉在‘十五五’期间最大的优势、最突出的增长动力。”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长江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萌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武汉迎来了发展的历史节点和黄金期,要统筹用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大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集聚形成更强的发展势能。
在他看来,武汉应当进一步谋划,加快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加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瓶颈,重仓新质生产力项目,提升各类政策的持续性,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形成强大的发展气场,一棒接着一棒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年来,刘萌扎根武汉发展,在科技金融、养老产业等领域持续投入,更对武汉下一阶段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他说:“武汉一直都是一座朝气蓬勃、有英雄气概的城市,武汉的大,不仅在于地域面积,更体现在城市格局和发展气势上。广大企业家群体要有敢于颠覆过去、突破自己的英雄主义精神,结合城市优势与特色主动转型,展现大担当、大情怀,与武汉新时代发展休戚与共,为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不遗余力。”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刘海锋)
【编辑:陈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