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桥”改造后变得坚固结实,驻村工作队帮村民除“心病”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4日讯(记者冷靖华 通讯员单光星)11月4日,驻村队员夏海城与村委会及村民围坐在胡彰村议事厅,正热切探讨明年重点支持项目。这时,村头传来机械轰鸣声,只见一辆大型收割机从村里刚改造完成的桥面上驶过,这声儿让村民心里格外舒坦,这座连接耕地的主通道已焕然一新。村民胡大叔拍着新装的桥面护栏笑道:“现在开收割机开过去,再不用提心吊胆了!”

改造后,石拱桥的桥面明显被拓宽。 记者冷靖华 摄

这座始建于20世纪的石拱桥曾是村民“心病”:桥面狭窄、承载力弱,春种秋收时大型农机常因颠簸受损,更因无护栏存在安全隐患。“每天农机大量经过,真担心过桥安全啊!”秋收正忙,村民有些焦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后,驻村工作队队员纷纷表示,要将服务村民的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针对石拱桥老旧问题,驻村工作队向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汇报后,局党组立即联合仓埠街道、村委会开展实地调研,决定投入专项帮扶资金启动改造。拆旧桥面、加墩柱、拓宽桥面、装围栏,经过奋战,老桥彻底“焕新颜”——桥面从2.5米拓宽至3.5米,双侧增设1.2米高护栏,承载力提升至30吨,变得坚固结实。

危桥改造只是驻村帮扶的一个缩影。夏海城说,今年,驻村工作队还帮助村委会引进种植了秋月梨品种。如今村里的800余棵梨树不仅全部成活,更有阳光玫瑰、蓝莓、玉米等多种农产品热销,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此外,工作队还利用倒水河低水位窗口期,通过“先修后报”灵活政策建成回龙闸引水渠,保障百余亩农田灌溉,补齐了村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块短板。

驻村工作队正在帮助指导村里销售蓝莓。 图片由驻村工作队提供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驻村工作队队长成小溪介绍,十年来他们坚持通过例会、微党课常态化学习,积极吸纳年轻党员加入,目前村党支青年党员比例达45%,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机制。正是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推动胡彰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看着田间忙碌的收割机与梨园里采摘的村民,驻村队员夏海城腼腆地说:“年轻党员脑筋活,种植秋月梨、改造危桥是大家一起想出的金点子。”村书记雷贵洲感慨:“这些年轻人总有使不完的劲,现在桥通了、渠修了、水果卖火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村民正在种植秋月梨。图片由驻村队提供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驻村工作队正将十年帮扶经验转化为持久动力,聚焦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治理提升三大领域,推动胡彰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条充满希望的乡村之路,正书写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生动答卷。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