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能拉长,墙面可变色,武汉用黑科技造好房子

你眼中的好房子是什么样的?

也许每个人的答案不同,但武汉已经开始探索。

作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利用在造房、造车、造船上的优势,要像造车、造船一样造房。

武汉光谷,中建壹品汉韵公馆即将完工,这是武汉第一个获批备案的第四代住宅。

汉韵公馆。受访者 供图

建造中的住宅楼顶是一座“智能建造工厂”,集成了混凝土布料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塔吊内空无一人却能正常运转,因为在地面的集控中心,塔机司机在此远程操作,不再需要爬上百米高空。

在看不见的地方,所有的智能装备集群,都依靠“中建万方”平台,实现全工地数据的一网统管、智能装备一端调度,让房屋建造的精度和效率更高。

除了建造过程和汽车一样实现标准化、智能化,项目的另一个特点是提供全周期的运营维护,这和过去的房产项目交付即结束不同。

汉韵公馆施工现场的智能设备。受访者 供图

“像造车一样造房,不仅是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建造房屋,更是把房子当成产品,以产品思维来造好房子。”中国建筑智能建造研究院副院长明磊说。

十五五规划中,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逻辑是“数智化、绿色化、高端化”。

非标化、碎片化,一直是建筑业的痛点,明磊解释,以工业化方式造房,一方面是把施工现场搬到工厂,让更多建造环节在工厂完成模块化生产,另一方面是把施工现场变为工厂,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现高效运转。

汉韵公馆。受访者 供图  

不久前在武汉举办的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一间概念房给了大家很多想象。电动家具墙缓缓移动,5.5米的客厅瞬间“拉长”到8.3米,还有观众伸手触摸墙上的磁吸饰面,轻轻一揭便能换颜色,像换手机壳一样简单。

在明磊看来,手机可以迭代,汽车能升级,好房子也应该这样,通过智能建造,把房子从“一次性工程”变成“能迭代、能服务、能协同”的工业产品,像汽车一样有稳定质量,也能持续升级,满足不同需求。

在智能建造领域,武汉造房是有优势的。武汉工业基础较好,又有一批建筑行业龙头企业以及高校聚集,被称为“设计之都”,让武汉在科研、设计、生产环节都具备优势。

早在今年4月,住建部发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通报,对武汉的试点工作予以表扬。在智能建造领域,武汉把造车、造船上的优势应用到了造房。

武汉造车起步较早,2003年,武汉乘“东风”成为传统汽车重地,当前又在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武汉经开区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城市,获批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如今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核心企业超100家,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3%,跻身全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力榜单前五。

造船方面,武汉虽然是内陆城市,却是设计、配套制造等环节的隐形冠军。作为中国内陆唯一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全国超八成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设计成果出自这里;“湖北造”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达62%、位居全国第一,运营绿色动力船舶145艘、位居长江流域第一位。随着模块化生产与跨区域协作的普及,更让造船进入“搭乐高”时代。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项目副经理易国伟说:“武汉完备的人才链、健全的产业链与强劲的科研实力,让其在绿色新型船舶赛道上潜力无限。”

此外,武汉也聚集起智能家电产业。10月底,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一期项目在武汉投产,明年将开启空调大规模量产,峰值年产能可达700万套;格力、美的、海尔等企业都早已在武汉投资建厂,打造智能家电。

借助智能建造,让房子焕新,又带动家具家电、汽车等一系列产品更新,让大家住进更舒适的房子和社区,用上更智能的家电,开上更智慧的车,最终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城市更新,是让城市有更多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重在惠民,也蕴藏着发展增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它不是简单的“旧城改造”“拆旧建新”,而是推动城市告别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走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通过城市更新来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