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8日讯 11月18日,武汉渔政码头热闹非凡。随着放流箱缓缓倾斜,一尾尾胭脂鱼和长吻鮠欢快地跃入长江怀抱。这是武汉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第二批)活动现场,共向长江“冬补”了40万尾珍贵鱼苗——胭脂鱼和长吻鮠各20万尾。

武汉生态志愿者们放流胭脂鱼。长江日报记者范芃 摄
这次放流的“主角”之一胭脂鱼,是长江鱼类中的“明星”。它外形漂亮,姿态优雅,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更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水生动物。成年后,它们身上出现鲜艳的胭脂色条纹,这种“亮色”在长江鱼类中并不多见,因此赢得了“淡水美人鱼”“中国美人鱼”的美誉。不过,它们在野外成熟期较长,雄鱼要5年以上,雌鱼甚至要7年以上才能繁育后代。
“这次放流的胭脂鱼,都是我们自己繁育的。”武汉青鱼原种场负责人丁运敏介绍。该场持续多年攻关胭脂鱼人工繁育技术,利用自己培育的亲本胭脂鱼,去年成功繁育了200万尾鱼苗,今年又繁育了100万尾,为长江增殖放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眼下正值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这次放流活动,正是武汉市巩固和扩大长江“十年禁渔”成果、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具体行动。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湖北武汉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助中心、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武汉市钓鱼协会等多个单位,共同见证了40万尾鱼苗回归长江的壮观景象。

武汉生态志愿者们放流胭脂鱼。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摄
这并非武汉首次大规模放流。“十四五”以来,武汉市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珍稀濒危鱼类超过70万尾。
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同样在武汉渔政码头放流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021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15万尾、湖北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吻鮠30万尾,以及青鱼300万尾、草鱼200万尾、鲢鱼200万尾、鳙鱼200万尾。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增殖放流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武汉将继续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大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濒危鱼类的人工繁育和放流力度。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秦天龙 陈克迅 谢达)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