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艺思》首期上线,笔墨间探寻江城文脉

“与文艺名家同行,在江城烟火中触摸文化根脉。”11月18日,以“文学×城市”为核心理念的互联网访谈节目《武汉·有艺思》正式上线。首期节目中,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国良与作家、《芳草》杂志常务副主编林东林登临黄鹤楼,以书法为线索,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解码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层之旅。

登楼品墨,解码千年书法基因

作为武汉的文化地标,黄鹤楼不仅承载着千年诗韵,更是一座露天的书法艺术宝库。节目中,柳国良指出,黄鹤楼汇集了众多名家的墨宝,堪称“全国名家书法作品聚集地”。沿着黄鹤楼的牌楼、楼阁一路探寻,书法名家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在柳国良、林东林的导览下,镜头细致掠过每一处题刻:著名书法家黄松涛先生85岁高龄时,为黄鹤楼重建题写的“江山入画”,笔力老辣,线条间自然流露出岁月沉淀的独特抖动感;主楼匾额上“黄鹤楼”三个大字,出自被誉为“马背上的书法家”的舒同先生之手,他以颜体为基,巧妙融入美术化处理,气势恢宏……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时代的审美与精神。

此次行走,是对城市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在林东林看来,黄鹤楼早已超越物理存在,成为武汉乃至长江流域的一种精神图腾,而这些凝聚历代文人才情的笔墨,正是这种精神价值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

对话并未局限于眼前的楼阁,而是沿着书法这一独特线索,纵深切入武汉浩荡的历史文脉。“书法是活化城市审美、赋予建筑以生命跃动感的重要元素。”柳国良指出,“武汉保留的大量古代碑刻和摩崖石刻,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脉景观。”他如数家珍般梳理起武汉深厚的书法传统:东晋时,书圣王羲之曾镇守武昌六年;唐代,江夏人李邕以行书入碑,名垂青史;至北宋,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革,而湖北成为“尚意书风”的发生地、主阵地、传播地。“北宋书法的整个变革与湖北、与武汉有解不开的关系。”柳国良介绍,苏轼在武汉留下了众多的遗迹;黄庭坚在鄂州写下《松风阁诗帖》,也多次途经武汉;米芾的影响亦深植于此,“古往今来,大量文人大家在武汉及周边地区留下的珍贵墨迹,共同构筑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毛泽东词亭的《水调歌头・游泳》碑刻前,两位嘉宾停下脚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不仅是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描绘,更是对城市精神的书写。” 柳国良感慨道,毛主席的书法大气磅礴,与词中“极目楚天舒”的豪迈气概高度契合,“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书法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符号,更能记录城市变迁、传递时代精神。书法与城市生活,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笔墨赓续,书写当代江城新气象

《武汉·有艺思》通过创新性的视听语言,巧妙地让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城市生活展开对话。节目不仅全方位展示了黄鹤楼内丰富的书法遗存,还聚焦江滩地书、街头牌匾等丰富多样的书法形态,生动展现了书法在当代城市空间中的鲜活生命力。

柳国良强调,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共同体”,汉字作为文明承载体,与书法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审美范式。“书法对城市的书写从未中断。在武汉街头巷尾,大量书法作品随处可见。”柳国良指出,无论是龟蛇两山的摩崖石刻,还是江滩公园的当代碑刻与市井地书,书法都在参与城市美学建构,如同活态的气韵,流淌在城市的骨架之中,在当代城市体系里生生不息。

访谈还深入探讨了书法与城市精神的深层关联。从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到张之洞兴办实业的开拓精神,再到武汉人民与洪水抗争的坚韧不屈,这些精神特质不仅载于史册,也通过无数书法遗迹得以具象化传承。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柳国良深感城市为书法家提供了广阔的课堂与丰富的载体,也自觉肩负起挖掘、研究、传承书法文化的重任。他坚信,在未来城市文化的构建中,书法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作为2025武汉艺术生活季的重要单元,《武汉·有艺思》互联网访谈栏目以艺术解码城市人文底蕴,以访谈勾勒城市精神品格,以文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栏目邀请文艺名家深入武汉地标与街巷,以对话和行走的方式,开启江城的深层之旅。首期节目上线后,网友纷纷留言:“原来黄鹤楼藏着这么多书法密码,长知识了。”“街头巷尾有笔意,武汉处处是书法。”“黄鹤楼解码的武汉基因,不在厚重的史书里,而在奔腾的江水里、在街头的江湖气里、在那碗拌着人间百味的热干面里。”

据悉,《武汉·有艺思》后续还将聚焦更多城市地标与文艺记忆,这里有文学名家以文字讲述人文故事,有书法大家以笔墨传荆楚气韵,有戏剧名角以演绎展城市风骨,有工艺匠人以巧思承民俗文脉。他们将以多元视角洞见城市肌理,以专业维度触摸人文脉搏,带观众感知武汉的温度与厚度,让艺术浸润生活日常,让生活滋养艺术生长,共筑艺术与城市互融共生的美好图景。

(长江日报记者 叶飞艳)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