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颅脑超声CT进入突破关键期

11月18日,位于光谷的武汉维视医学影像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一派忙碌景象。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丁明跃教授和尉迟明教授的团队,正围绕颅脑超声断层成像系统的研发路径展开探讨。这一创新技术装置也被称为颅脑超声CT,代表着医学影像领域的重大突破。

武汉维视医学影像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丁明跃教授(右)、尉迟明教授(左)围绕颅脑超声CT研发进行技术测试。

2022年7月,丁明跃、尉迟明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能看清骨头和血管的肌骨超声CT进入临床应用。今年9月,他们研发的乳腺超声CT机又获国家批准上市。

如今,团队正向颅脑超声CT技术发起冲击。他们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推出这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设备,有望成为全球首款实现颅内组织可视化的产品。

颅脑超声CT技术将获突破

在研发中心一角,装有环形超声探头的头盔式信号采集设备、控制台等颅脑超声CT主要部件已安装到位。

尉迟明教授在对颅脑超声CT的部件进行技术测试。

“信号采集很难观测到经过颅脑的超声信号,同时信号在颅内容易发生衰减畸变,难以成像。”一旁调试信号的公司技术总监尉迟明教授告诉记者,这个技术瓶颈放在过去很难克服,但现在他们有信心找到新技术路径,在“十五五”期间完全可实现突破。

丁明跃教授说,颅脑超声CT他们已研发5年,进入最后技术攻关阶段。相较于传统的CT或核磁共振设备,颅脑超声CT可避免辐射风险,还大幅缩短成像时间,完成检查仅需几分钟。这使得医生能迅速掌握患者颅内状况,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

丁明跃教授在对颅脑超声CT进行技术测试。

尽管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投入颅脑超声CT的研发,但进展甚微。“主要难点在于人类颅骨的厚度限制了超声波的穿透能力,目前仅能通过颞骨等较薄区域获取局部图像,难以实现完整的颅内立体成像。”

丁明跃和尉迟明都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2010年起,他们在华科大医学超声实验室开始从事超声断层成像研究。2016年成立武汉维视医学影像有限公司,专注于乳腺超声CT的研究。2025年9月,乳腺超声CT获国家批准上市。

丁明跃教授(左)、尉迟明教授(右)围绕颅脑超声CT研发进行技术测试。

丁明跃说,超声断层成像作为超前布局的硬核科技,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回报,曾经让许多追求短平快的资本望而却步。

2018年,公司遭遇最困难的时候,发不出工资,甚至遭到质疑。丁明跃和尉迟明勒紧裤带,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员工发工资。当年11月19日,公司的乳腺超声CT等被列入国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先后获得国家71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上各种配套资金,公司进入良性循环。

丁明跃教授(左)、尉迟明教授(右)围绕颅脑超声CT研发进行技术测试。

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

在研发中心核心区域,一台超声断层“测试平台”格外显眼。正在做测试工作的公司技术负责人张求德博士介绍,该平台可实现多维度旋转倾斜,装配的复合探头进一步提升分辨率,为下一代超声断层成像产品提供研发平台。

超声断层成像是近年来医学超声影像领域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张求德解释,传统超声好比我们拿着一个手电筒进行身体检查,检查半径只能在前方很小的范围内,图像是局部的,医生还得靠经验诊断。而超声断层成像相当于给身体部位切片式扫描,它能一层一层地看清内部结构,再把这些界面拼成清晰的立体图像。

丁明跃教授在对颅脑超声CT进行技术测试。

据悉,超声断层成像技术需要从理论模型到关键技术都进行原始创新和技术积累,美、德、日等国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攻关和产业开发。

“我们研发的超声断层成像系统目前处于国际并跑部分技术领先的水平。”丁明跃说,他们已实现全链条自主化研发,超声断层探头信号采集卡、三维重建算法等关键环节,均实现了自主可控,比进口同类设备价格低30%到50%,打破进口设备在高端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目前已获得4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有15项已经实现1300万元的专利转化。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影:记者高勇)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