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卖场到全球接口——汉交会见证武汉“势”起

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汉交会),和从前不一样了。

15年前的秋天,首届汉交会启幕,主角是鞋业箱包,参会的是本地市民。15年后的今天,第十六届汉交会盛大开场,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尖货”登台唱戏,数字经济与全球优品成为主角,客商遍及全球50余国,参与企业逾3000家。

连办16届,汉交会的“形”变,远不止于展品的迭代与客商的扩容。它作为一个关键支点,撬动了武汉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崛起。通过这个窗口,武汉不再仅仅是商品的集散地,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和“一带一路”陆海交汇的重要枢纽。

汉交会上,外国企业代表在东盟馆选购商品。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箱包退场机器人登台 武汉递给世界新名片

从区域卖场到全球接口,汉交会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15年前,汉交会还只是一个以皮具箱包、日用百货和本地农产品为主的区域性商品交易会。2016年,第七届汉交会上,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签下价值80万美元的小商品通过水路运往巴基斯坦和缅甸,由此走上国际舞台。而今天,汉交会早已超越了“卖货”的单一功能,成为承载国家战略的关键节点。

今年的展馆内,机器人炒菜、机器狗舞狮、AI面诊、数字人带货……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场景,已成为汉交会的日常。特别设立的“进博好物”专区,更让“买全球、卖全球”从设想变为现实。

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要转场汉交会为嘉宾端茶倒水。许玲 摄

展品的更新,是武汉优势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的缩影,也是城市定位升级的必然结果。

当前,武汉正在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如何将“五个中心”落到实处?汉交会给出了答案。

对内,汉交会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连接器”。武汉的“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汉交会平台,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高效对接。2022年,约200家广东品牌服装企业落户汉口北,正是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了鄂粤产业要素的跨区域整合,促进了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对外,汉交会是促进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立交桥”。中欧班列连续两年开行超千列,为这条“立交桥”铺设了坚实的陆路轨道。在此之上,武汉的对外开放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连续4年全国第一。武汉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更是借助汉交会,将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服务经验,转化为与全球伙伴合作的新机遇。

汉交会,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武汉坐标”。

一个世界级朋友圈 见证内陆变前沿

11月19日,记者走进即将开放的主展馆,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

据悉,165家优质企业中,外贸优品与创新消费企业占60%,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企业占40%。

连办十六届,汉交会已从最初服务武汉市民的区域性展会,跃升为吸引40多位驻华使节、境外机构代表及众多跨国公司参与的全球贸易平台。

在“国际花卉与花艺交流展”区,厄瓜多尔玫瑰、荷兰郁金香等50余种进口花卉正被精心摆放,“鲜花联合国”初具雏形。不远处的咖啡展区,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拉花比拼大赛”准备就绪,咖啡师将与机械臂同台竞技。卢旺达咖啡商已提前布展,东帝汶等境外咖啡品牌齐聚,共促国际咖啡文化交流。

汉交会鲜花展区。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摄

新能源汽车展区,55个品牌展车基本就位。现场工作人员透露,跨国企业代表预约试驾踊跃,对中国智能电动车展现出浓厚兴趣。

这些全球面孔为何而来?

“汉交会如今构建的是一个高效配置全球资源的‘超级接口’”。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认为,参展商前来,为的是能在武汉找到机会,“过去,武汉是地理上的‘九省通衢’;如今,它正在成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汇聚的‘九洲通衢’”。

这个“超级接口”的价值,正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得以体现。在纺织服装展区,多语种实景直播间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即播即签”的创新模式将让国际采购效率倍增。参展商普遍反映,今年预登记的专业买家中,国际采购商比例显著提升。

去年的汉交会上,华中数控通过展出的工业母机系统找到了新的海外合作伙伴。今年,更有参展商直言:“我们来这里不光是为了卖货,而是‘找机遇’。”

卖场、直播间、对接会 “交易场”蝶变“生态圈”

“以前我们是等客上门,现在是主动出击,全球‘抢单’!”11月19日,在汉口北国际贸易城的数字贸易展厅,开服装店的李老板指着屏幕上滚动的多语种订单,兴奋地对记者说。他身后,AI数字人主播正用流利的英语向海外客户推介最新款式的汉派服装。

与十多年前那个只能“看样订货”的展会相比,如今的汉交会,其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2015年“卓尔购”上线,李老板开始学着在网上开店;到2016年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开通,他们的货第一次坐上了中欧班列;再到2024年低空物流港启用,无人机配送让“当日达”成为可能。“汉交会推着我们这些老生意人,一步步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李老板感慨道。

模式之变,本质是商贸逻辑之变,汉交会正从“交易场”蝶变“生态圈”。

汉交会冰冻海鲜区,帝王蟹有小脸盆大。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武汉堂吉诃德咖啡创始人高峰回忆起去年展会的火热场景,在一边的供应链对接会上,来自非洲的采购商正与一家湖北小龙虾企业负责人热切交谈,通过翻译软件达成交易。而在不远处的推介会上,一位来自欧洲的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正在向数十家武汉企业讲解如何进入欧洲市场,现场气氛热烈。

“65亿元、238亿元、3561亿元、4028亿元……”汉交会相关负责人指着历年交易额的增长曲线说:“这每一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李老板这样的商户,找到了新的生意经;也是无数个像小龙虾企业这样的工厂,链接了全球市场。”

如今,汉交会及其所在的汉口北国际贸易城,正成为武汉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主阵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名誉会长何黎明评价: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卖场,而是由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直播间、一场场精准的对接会、一个个像李老板一样拥抱变化的奋斗者,共同构成的“热带雨林”。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雷心蕊 徐丹 通讯员周剑桥)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