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0日讯 11月20日凌晨,夜色中的武汉黄陂区塘埠口滠水河畔,一座总重6000吨的“T型”转体桥在液压驱动下缓缓转动。历经110分钟逆时针旋转83度后,这座长112米、宽12.6米的钢铁巨构精准抵达设计桥位,成功跨越京广高铁与沪蓉铁路下行线,标志着新建武汉至合肥高速铁路长江新区至武汉天河段建设取得关键突破。

合武高铁塘埠口滠水特大桥转体成功。
新建武汉至合肥高速铁路长江新区至武汉天河段,位于黄陂区境内,正线全长18.018公里,多处涉及邻近营业线作业,施工空间受限且安全风险极高。
“这相当于在运营中的铁路‘头顶’旋转一座相当于3000辆家用轿车重量的桥梁,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武铁武汉工程建设指挥部高级工程师孟春景介绍。为实现“毫米级”精准控制,武汉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参建单位提前开展5度试转体获取核心参数,通过双馈控制算法优化调整指令,最终将转体位移误差控制在毫米以内,刷新了同类工程精度纪录。
转体现场的“智慧大脑”成为攻坚克难的关键。武汉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参建单位全面应用BIM技术构建1:1三维可视化模型,对T构转动轨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流程动画模拟。同时,布设在梁体关键部位的智能传感器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协同工作,实时捕捉气象数据、梁体姿态及结构应力变化,形成24小时不间断监测预警网络,为现场决策提供毫秒级响应支持。

合武高铁塘埠口滠水特大桥转体成功。 通讯员张周凯 摄
这种 “智能监测 + 精准调控” 的施工模式,正是中国桥梁建设从 “人工经验” 向 “中国智造” 跨越的缩影。此前,类似的转体连续梁自动精调系统已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斩获银奖,其核心技术通过融合智能传感与自适应控制算法,彻底解决了传统施工效率低、风险高的痛点,此次在塘埠口滠水特大桥的成功应用,再次验证了中国基建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规划,全长约2100公里的沿江高铁建成后,上海至成都的旅行时间将从目前的 12.2小时压缩至6.7小时,长江经济带近七成人口将直接受益。
据了解,既有线合武铁路,2009年4月1日开通运营,东起安徽合肥,西至湖北武汉,目前最高运营时速 250公里(动车组)。随着经济发展,沪汉蓉通道全线客流激增,这段线路成了整个东西大动脉的“瓶颈”,限制了整体运输效率。
为了构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标准、大容量沿江高铁通道,国家规划了“八纵八横”中的沿江通道。合武高铁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按照当今最高标准的350公里/小时设计建设,专用于运行高速动车组。未来上海、南京方向的高铁列车可借此直达武汉、重庆、成都,旅行时间将大幅缩短。届时,武汉至合肥将由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1小时。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张周凯 孙雪娜)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