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5微米的黑丝,直径仅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却被称为“黑黄金”,一度依赖进口,它叫碳纤维。这种材料的重量只有钢材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材的7倍到10倍,大到火箭、飞机、汽车、低空飞行器,小到自行车、网球拍,都要用到它。在武汉,一条有关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黄陂临空产业园,精工华中总部暨智能制造产业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土地平整,进入建设阶段,预计明年下半年建成。
精工控股集团总部位于浙江,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让碳纤维这种材料从航空专用走进大众生活,成为碳纤维领域的龙头企业。精工(武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国介绍,武汉项目将建成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研发生产线。也就是说,这个基地将生产各类碳纤维产品。
就在一周前,一个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青山,参与该项目投资建设的企业中,也有浙江企业的身影。这个项目生产的是原丝,而原丝是生产碳纤维的重要材料。
不到半年,两个项目相继落户,这也意味着,一条碳纤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除了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吸引我们落户的重要原因是武汉有技术、有市场。”谢国说,武汉高校在碳纤维领域聚集大量人才,拥有技术优势,由于不同客户和使用场景对材料工艺的要求不同,企业也需要科研支持。
“在碳纤维领域,一方面是解决用得起的问题,也就是实现量产,另一方面是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也就是要适应不同产品需求。”一位业内专家解释。
碳纤维含碳量在95%以上,重量轻,不易拉断,也不易变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碳纤维一直依赖进口。
这位专家介绍,碳纤维的生产涉及多个工序,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其力学性能,因此必须实现工艺的精确控制,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不断攻关,我国碳纤维的性能已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仍需进一步突破碳纤维的应用,因为从碳纤维到形成不同产品,还有不少环节需要打通。
就在上个月,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的湖北省尖刀技术攻关项目“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高效率高稳定性制备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取得突破。这项成果在航空领域水上无人机机身舱段、船舶领域无人艇壳体、轨道交通领域货运车辆顶盖、高端机床传动轴等都能得到应用。
除了技术,另一个吸引企业落户的原因是武汉有应用市场。谢国说,武汉的航天、汽车产业等,都为碳纤维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碳纤维应用在低空飞行器等多个领域。 谢国 供图
就在去年,武汉发布了《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培育壮大氢能产业。谢国说,这也是碳纤维的重要应用场景,因为氢能的存储、运输等需要用到碳纤维。此外,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电池壳等,都会用到这种材料。
一项技术,如果能够衍生出并支撑一个或多个技术簇的技术,也被称为根技术,这是一种能够同时对多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
湖北是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提出根技术的省份,加快培育根技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竞争力,是重中之重。
在武汉,不仅是碳纤维领域,多个行业都出现一批根技术,正在培育出战略性产业和世界级企业。
比如,“光芯屏端网”根技术,让中国信科、长飞光纤、锐科激光、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成长壮大;生物种业创新要素汇聚的洪山实验室,为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提速;多位院士领衔的生命健康根技术,助力武汉大健康产业发展。
根深才能叶茂。武汉通过打造根技术创新高地,培育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最终孵化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根干产业。根技术一旦被发现和开发,就会“破土而出”,最终枝繁叶茂。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