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胡学博——让中国加工技术“出口”,扩大非洲“丹参”用法用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0日讯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药物,将中医药的技术引进到非洲,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当地人民。”在11月20日举行的中国—南非传统药物联合研究中心签约仪式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胡学博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

2025中国与非洲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双向推介会现场。

参加2025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的比勒陀利亚大学健康学院副院长瓦妮萨·斯滕坎普介绍,非洲大陆80%以上人口使用传统药物,即非洲传统医学。患者通常会先去找传统医生,然后才会寻求西医治疗。她坦言:“中国在人工智能、代谢组学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技术对我们的合作至关重要,能够大大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中医药的国际交流,自古以来就有。参与论坛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胡学博指出,“现在,我们的中药材已经大量出口到非洲,还有华人在非洲开办了中医诊所,中非间有着十分深厚的合作基础。”

虽然非洲有着许多不同的植物物种,但开发程度较低。胡学博教授举例,比如丹参是中药的大品种,用量非常大。南非也有类似传统药物,但是它的这个用法用量远没有中医药好,“南非的朋友,非常希望我们把丹参加工应用技术引进过去。”不仅如此,还可以把湖北的艾草等优秀中药材引入非洲,同时整合全国优质资源共同开拓非洲市场。

在2025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期间的参观交流中,斯滕坎普对武汉这座城市科技的发展表示惊叹:“这里的实验室设备和测序技术都很先进,为我们的合作打下了基础。”胡学博教授则表示,其实双方合作是互惠互利的,中非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桥头堡”的独特作用,将对人类健康有利的中药材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造福全人类。

中国—南非传统药物联合研究中心,由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比勒陀利亚大学及约翰内斯堡大学共同创立。未来,该中心将联合南非等多国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传统药物资源挖掘、人才培养和产业合作,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非洲人民健康。

(长江日报记者施敏 实习生刘俊伯 马志豪 曾白灵 摄影:记者何晓刚)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