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在汉科研工作者当选两院院士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1日讯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公告,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7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7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11位在汉科研工作者当选两院院士,包括武汉大学刘正猷、武汉大学刘泉声、武汉大学姜卫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辉明、华中科技大学尹周平、华中农业大学赵书红等。

主要成就

刘正猷

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与声学领域的研究,在声子晶体、声超材料、拓扑物理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原创性的工作,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总数超过20000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超过6000次;历年均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2022年)以及国际声子学学会(International Phononics Society)布里渊奖(2015年)。

刘泉声

岩土工程博士,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深部工程围岩稳定与碎胀大变形灾害控制、复杂地层TBM高效掘进、工程灾害防控及智能化决策控制技术、煤矿采掘过程煤岩信息智能化感知识别、裂隙岩体热—力—水多过程耦合致灾机理模拟及控制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含重点项目3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多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5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136篇)、 EI检索论文46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276篇)。获发明专利68项,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排名1,1,1,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1)、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姜卫平

现任湖北珞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973”计划等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首届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中国测绘学会会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唐辉明

深耕地质灾害研究40年,是该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成果与事迹兼具学术高度与社会价值。

他创建滑坡地质灾害演化与调控理论体系,揭示三峡库区滑坡与河谷协同演化机制,突破多场关联监测、大变形监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天—空—地—深”一体化监测系统,建成全球唯一聚焦滑坡灾害的巴东地下野外试验场。主持国家“973”计划等重大项目,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18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

他扎根三峡库区,在地质灾害高发的湖北巴东实现20余年零伤亡,成功预警140余起灾害,避免数十亿元损失。为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节省巨额防治费用。创新“3+5”地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近百名硕博研究生,多数成为行业骨干。当选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副主席,推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走向世界,显著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用坚守与创新践行“国家需要就是研究方向”的信念。

尹周平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20余年深耕电子制造装备领域,以科研报国为初心,聚焦“缺芯少屏”国家战略难题攻坚克难。

他创建高分辨率电流体喷印理论,发明等离子体诱导喷印等核心技术,研发国内首台G6高分辨率显示喷印装备,使制造成本降幅超90%,支撑全球首条印刷OLED生产线量产;突破芯片高密度倒装键合技术,实现互连间距<1μm的国际领先指标,填补高端封装装备空白。跨界深耕医工交叉领域,研发的无线水凝胶热疗系统14天伤口愈合率达99.58%,柔性电子皮肤实现人形机器人批量应用,成果刊发于《Nature》子刊等顶刊。累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授权中外专利200余项,技术作价3000万元转让TCL,孵化芯力科、华威科等企业,落地华为、京东方等头部企业。

他26岁入党时立下科研报国志向,带领多学科交叉团队从零搭建实验平台,攻克电场串扰等诸多技术难关;牵头开设先进电子制造专业,编写国内首本柔性电子制造教材,培养200余名本科生、100余名硕博研究生,多数成为行业骨干。2025年入选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用从理论到产业的系统性创新,为中国高端电子制造自主可控筑牢根基。

何舜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鱼类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的基础研究。他的科研足迹遍布喜马拉雅高原到马里亚纳深渊。他带领团队利用分子数据重建了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出了鲤科鱼类系统发育的新模式,奠定了我国在鲤形目系统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并揭示了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新格局。同时,他率先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亚洲鲇类及相关类群进行系统研究,开辟了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发展的新领域。

何舜平研究员的工作开拓了鱼类系统分类的新方向,将研究提升至格局、过程和机理的全新高度,相关成果屡次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并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为我国鱼类学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肖明清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一直工作在隧道设计与研究第一线,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隧道(万里长江第一隧)、南京长江隧道(当时世界上在强渗透地层修建的直径最大、水压最高的水下隧道)、高铁狮子洋隧道(世界首座高铁水下盾构隧道)等极具影响力的水下隧道70余座。发展了隧道结构设计理论,创新了水下隧道设计方法、结构体系与防水技术,创新了盾构隧道修建模式与方法。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一级学会科技特等奖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104件、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国家/行业标准5部。2016年当选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22年获詹天佑铁道科技最高奖,为推动我国隧道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书红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猪基因组学与育种,针对我国生猪基础研究和产业重大需求,解析了猪重要经济性状调控机制,研发了系列组学方法和工具,创建了猪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开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育种标记,构建了猪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和创制了多个瘦肉猪新品系、优质黑猪和基因编辑育种新材料,在猪组学技术与种质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先后承担“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项目等20余项,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多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张锦岚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党委委员、首席技术专家,研究员。为核潜艇研制事业奋斗30余年。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杨佳峰 陈晓彤 实习生郭紫仪)

【罗田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