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武汉数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没有休息,而是赶赴外地,洽谈一笔新业务。不久前,这家总部位于浙江杭州的企业,承担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推出一套针对重点人群的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并在汉阳建桥街道试点。

长江之滨、鹦鹉洲头的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图源:汉阳融媒
数澜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的数字经济企业,也是国内头部数据中台供应商。尽管2023年才落户武汉,但在此之前武汉数澜就在华中地区拓展并服务了大量央国企与头部企业。
“湖北省的数据市场体量至少在千亿级别,军工、教育、水利行业的优势更是其他城市少有的,而武汉的创新机会更多。”数澜科技董事长甘云锋说。
2022年,汉阳区筹备第二届“知音云上”创投大赛的消息传到数澜科技,团队认为这是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机会,当即决定在武汉成立子公司,投入这次创投大赛。
2023年5月,数澜科技在创投大赛上获得冠军,赛后即收到2000万元股权投资,迅速盘活了武汉业务。赛后一个月,数澜科技就在武汉光明中心大楼落地“双总部”,开始将积累的资源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业务。
当年6月,武汉高规格赴杭州招商,举办2023杭州知名企业投资恳谈会,数澜科技还作为企业代表,参与推介。
这些年,一批总部位于浙江的企业,先后来武汉投资发展,而浙江企业,也成为武汉招商的重要方向。
11月初,一个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青山,参与该项目投资建设的企业中,就有浙江企业的身影。这个项目的落地,也让武汉形成了碳纤维产业链。
10月,位于武昌的武汉阿里中心开园,这里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华中总部。武汉与阿里的缘分甚至可以追溯到10年前,如今阿里巴巴已在武汉投资超过120亿元。

今年10月,武汉阿里中心开园。
9月,武汉与浙江瑞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瑞基激光智造科创湾项目落户东西湖。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激光设备+机械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协同发展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6万浙商、21500多家浙商企业在湖北发展,总投资额1.3万亿元,年创税超210亿元。2017年以来,浙商在鄂新增投资项目230多个,协议投资额2100多亿元。
浙商与湖北武汉的双向奔赴,缘何而起?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浙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战略,那就是“地瓜经济”。地瓜通过藤蔓扩张汲取更多养分来滋养块茎,浙商也是这样,他们突破各种限制和壁垒,积极“走出去”,汲取营养。

年轻创业者在武汉阿里中心共享办公空间租工位办公。
“浙江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土地少、人口多,所以大部分做生意的人都寻求向外发展。”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总商会)首席执行会长李国能说。
有了“走出去”的意愿,走去哪儿就成了最重要的决策,而影响这个决策的,就是当地能否与浙江本身形成优势互补。
李国能说,武汉交通便利,素有货到汉口活的说法,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宜居创业的城市环境,都是吸引浙商来汉投资兴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武汉拥有的科教资源、产品市场以及互补的产业链,都能为浙江企业发展提供空间。

近段时间,浙江企业接连落户武汉,布局碳纤维产业链,碳纤维可以应用在低空飞行器等多个领域。
很少有人知道,在江夏,有一个“宁波现象”,这里先后吸引了几十家宁波企业家前来投资。2012年,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落户江夏,带动了一大片上下游产业需求,吸引了10多家宁波汽车产业“龙头”的生产基地、子公司接连集中布局在这里,他们合力跑出了江夏“第一支柱产业”。
武汉正在形成的碳纤维产业,离不开浙江企业精工控股集团。精工(武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国说,吸引企业落户武汉的重要原因是武汉有技术、有市场。一方面武汉高校在碳纤维领域聚集大量人才,拥有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武汉的航天、汽车产业等,都为碳纤维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曾有一位在汉浙商坦言,自己与武汉之间产生了“创业者共鸣”。眼下,武汉正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来自各地的企业家们,也将在这座城市共享发展机遇,合作共赢。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