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5日讯 11月24日举办的“武汉量子科技会议·2025”上,武汉大学校长、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理事长张平文呼吁,行业需要沉心静气,紧密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让量子科技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参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也认为,发展量子科技产业一定要注重应用。
先发优势、厚实家底,并不意味着绝对优势和发展胜势。武汉清醒认识到,场景落地的突破,决定了下一阶段量子科技竞争力的格局。
火柴盒大小的“钟”卖了千万元
用于海洋勘探和商业航天

中国电力科学院有限公司展示了量子科技在整个电力系统的应用。 记者李佳 摄
武汉大学陈杰华教授团队曾研制出我国首台芯片原子钟原理样机,应用于地面接收机可提升导航精准度。在“武汉量子科技会议·2025”展示区该团队成果展台前,记者见到了一款不过拇指盖大小的原子钟,它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芯片原子钟,体积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7,目前正在加速产业化。
另一款火柴盒大小的WAX.21s型芯片原子钟已商用。“今年仅这一款就卖出了超千万元。”陈杰华介绍,量子科技被认为是通向下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钥匙”,但发展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技术壁垒,投入周期长、学科跨度大。“团队用13年只做了芯片原子钟研发一件事,目前已看到曙光,推出的芯片原子钟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位于前三。”

陈杰华教授团队研制的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芯片原子钟。记者李佳 摄
“国产原子钟助力国家战略领域掌握‘中国时间’。”陈杰华介绍,芯片原子钟产品已应用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洋资源勘探关键装备,今年又搭载中国自主建设的“星网”卫星“上天”,创下亮眼纪录——成为国内首款、世界第二款能够应用于微纳低轨卫星的芯片原子钟产品。
他解读:“‘时间’准就能精准捕捉信号,有利于准确反演出地下资源的分布;同样,‘上天’时间同步,卫星才能完成全球通信、遥感数据传输等任务,更多与之相关的工业级或消费级应用才能可靠‘下地’。”
量子科技用于电力测量
守护“大动脉”安全运行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电力量子测量研究室副主任李小飞博士介绍,量子技术已深度赋能电力这一国家战略领域。
作为电力系统电流测量的核心装备,量子电流互感器广泛分布于极寒极热、高盐雾等各类极限环境,覆盖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其测量准确度与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方面能守护特高压等“电力大动脉”安全运行;另一方面直接关联普通百姓的电费计量精准性,保障电能贸易的公平公正。
李小飞介绍,“湖北是我国特高压工程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武汉凭借雄厚产业根基,完全具备支撑电力电子产业从材料、器件到装备的全链条研发能力——省内不仅有成熟的常规光纤、激光等量子器件上游供应方,还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研究院等研发单位,在应用场景方面还有三峡集团、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等。通过多场景的示范应用,将极大地推进量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从量子科技学术高地迈向产业重镇
记者在大会举办期间采访了解到,武汉已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原子量子计算原型机“汉原一号”并投入商业化应用,研发出我国首台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星载铷原子钟装备北斗系统,105亿年误差不到一秒。武汉已实现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视频通话信号量子加密传输,并建成全球首条搭载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地铁线路。

联合国已宣布 2025 年为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这标志着量子力学诞生一百周年。而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届计算物理会议上提出了“量子计算”的概念,自此拉开了人类探索量子计算可行性的序幕。 记者李佳 摄
据了解,武汉围绕量子芯片、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优势领域,加速从量子科技学术高地向产业重镇进发,正在电力、交通、金融、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为量子科技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文婷)
【吴晓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