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图纸,现在看模型,“智能建造”让这座研发中心建得又快又好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5日讯(记者宋磊 通讯员刘静)11月24日上午,东西湖区金银湖畔,湖北中烟创新中心项目雏形已现,工地上人机穿梭、建设繁忙。项目负责人彭松手捧平板电脑,与现场管理人员叮嘱施工细节,“通过智能建造新平台的赋能,让整个复杂的工程推进更加顺利!”

湖北中烟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相关人员正在电脑上查看建筑模型。记者宋磊 摄

施工现场,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中烟创新中心建筑造型如同一只旋转的风车,不规则的楼体向多个方向延伸“触角”。彭松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项目主要包含1栋5层创新中心和配套设施,建筑具有大量不规则延伸结构。“如此大体量、造型复杂的建筑建造,我们做到了设计效率提升40%,施工偏差率下降50%”。

效率如何产生?中南建筑设计院工程数字技术中心中烟项目数字化负责人杨浩告诉记者,项目自2023年立项启动设计,就搭载了该院与法国达索公司合作研发的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简单来说,PLM平台就像一个‘数字大脑’,它把设计图纸、材料信息、工艺流程、施工计划、设备数据等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实现跨专业、跨企业、跨阶段在一个模型上协同工作。”


“智能建造”让施工人员从看图纸施工到看模型施工。记者宋磊摄

在中烟创新中心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打开大屏,项目三维立体图形便直观显示出来。这个模型可无级放大、缩小,供相关人员查看建筑的每个局部构造和数据。

“一个模型干到底,一个模型管到底”,彭松深有感触,传统建筑工程建设,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监理、建设方及各个建造环节各自工作,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各参建单位在技术交底、工作交接等信息传递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工程信息传递的不准确、不完整,导致信息偏差、施工工序交叉碰撞及拆改。PLM平台拥有强大的统一数据管理能力,实现数据从设计、深化、加工、施工管理到运维,全程贯通,“一模到底”。项目各环节可接通PLM数据库,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调取同一个三维建筑模型,项目任何修改、变动,都能实现即时共享,减少多环节反复沟通、调整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和返工成本。


在项目部,项目管理人员打开建筑三维模型,研究施工方案。记者宋磊 摄

今年3月,在项目结构封顶后,业主方变更需求,项目地上5层均有修改,建筑修改超30%,设备专业修改超70%。这对传统施工方式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在PLM平台上,设计方与施工方协同工作,让设计修改和施工交接同步进行,高效沟通,减少误差,仅用时4个月就完成了设计变更及预算编制工作。

据测算,中烟创新中心项目启用PLM平台以来,已优化设计问题260条,设计差错率降低85%;减少返工,土建成本减少5%。项目计划将于明年7月竣工。

【吴晓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