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小众不怕出错,三代海归创业者在武汉“追光”成功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5日讯(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叶群)在11月25日的华创会开幕式上,三位不同年代的海归企业家——杨代常、叶毅、孙雷蒙,分享了他们在光谷的创业故事。

三代海归企业家在华创会现场进行分享。 记者刘晨玮 摄

作为“第一代”海归创业者的代表,71岁的杨代常2006年回国创办禾元生物,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赛道:从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

这是一场长达近20年的坚守。今年,这项研究终于结出硕果:全球首款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批上市,彻底改写了该蛋白依赖血浆提取的历史,填补了世界空白。同年,禾元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重组人白蛋白第一股”,总市值超270亿元。

“企业的产业化和落地,都发生在光谷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杨代常感慨万千。

47岁的叶毅,是承上启下的“中生代”。2009年,他从美国回到故乡武汉,抓住了新能源产业崛起的浪潮,创办风脉能源。作为光谷“3551”人才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他深刻体会到“选择大于努力”。

从7人团队到200多名员工,年营业额数亿元,叶毅带领风脉能源在风电、储能领域快速成长。2023年,公司在黄陂区建设的储能电站入选“全国十大”,其毫秒级响应能力代表着行业顶尖水平。

“光谷本土金融机构的扶持,提升了我们的创业容错率。”叶毅说。

36岁的孙雷蒙,是“新生代”海归的缩影。2018年,他从新加坡回到光谷,选择了一个更“小众”、更前沿的领域——高端半导体光源。

他创办的华引芯,专注于车载光源、特种光源等技术。今年,公司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自主设计的mini 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矩阵光源模组,专为智能车灯打造,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光谷拥有超越当下的战略眼光,敢于在新赛道尚未成型时就深耕布局。”孙雷蒙认为,光谷有着吸引新一代创新者的核心魅力。

回顾创业历程,三位企业家均表示,是武汉这片“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土壤,让他们安心放手去搏。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