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下午,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刘子微,带着青年演员们走进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报告厅,在“艺心向党”崇德尚艺名家新秀大讲堂活动中向学子们分享自己在京剧创作中守正创新的心得。

刘子微在活动现场。高亚楠 摄
此次活动由武汉市文联、长江日报社主办,武汉戏剧家协会、长江日报文旅事业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承办。
■ 传统焕新
练就“跷功”不求第一但求唯一
刘子微从12岁开始学习京剧,在40多年艺术生涯里创作演出了《三寸金莲》《贵妇还乡》《生活秀》《母亲》等多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现当代题材的创作剧目。
回顾创作历程,刘子微毫不避讳自己经历过的低谷时刻。她一度离开舞台多年,直到36岁时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那时候,班上的同学都已经是角儿了,拿过好多奖。我就一直想,怎么样才能赶上他们。”武汉人“不服周”的个性让她遇到了《三寸金莲》剧本。这部京剧改编自作家冯骥才的同名小说,讲述贫家女戈香莲凭着“三寸金莲”改变命运、嫁入富户人家,由裹足习俗的受害者变成卫道者,几十年后却因为女儿的处境开始觉醒的故事。
为演好戈香莲这个角色,刘子微花了3年时间苦练在戏曲舞台上多年罕见的“跷功”。“跷功”是中国戏曲中旦角表演的特殊技艺,用来模拟缠足妇女行走的姿态,练习难度极大,却十分契合《三寸金莲》的主题和呈现。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刘子微在活动现场向学子们展示了演员练功时穿的“跷”:“演员要把脚尖朝下插入跷功鞋内,用绑带把脚背同木芯牢牢扎紧,腿和脚腕都要绷直。不管多累,演员的脚跟始终不能落地。脚趾磨破了,小腿练肿了,都是家常便饭。”

刘子微现场展示戏曲演员穿的“跷”。高亚楠 摄
尽管当时戏曲界有人认为“跷功”重现舞台是“复辟”,但刘子微凭借成功的演绎不仅让人物出彩,剧中女演员集体踩跷的大段舞蹈更让专家和观众惊叹连连。她凭借该剧获得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众多大奖,并多次走出国门交流演出。
2021年,刘子微再次运用“跷功”在京剧《母亲》中艺术化地还原了英雄母亲葛健豪的传奇人生。该剧改编自剧作家赵瑞泰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蔡畅的母亲葛健豪为寻求光明,迈着一双小脚携儿带女追求光明的感人故事。刘子微在剧中跨越青衣、老旦行当,再度以“跷功”细腻刻画人物。演出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单场直播,吸引1700万人次观看,引发广泛共鸣。她也凭此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同样是一双小脚,同样是‘跷功’,在《三寸金莲》和《母亲》中呈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特色。”刘子微深有感触地说,“如何让传统戏曲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的理解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特点,做别人不能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只有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闯出一条京剧现代戏创作的新路。”
■ 戏曲出新
内容表达上拥抱时代拥抱青春
细数一部部作品,刘子微几度语带哽咽。她表示,自己数十年探索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何为戏曲注入新的生命力。她认为,仅继承传统技艺是远远不够的。“观众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于大量传统剧目与当代生活存在距离,难以引发共鸣。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在题材、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努力贴近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
在这一理念驱动下,刘子微带着武汉京剧院进行了一系列现当代都市题材的创作实践,不仅致力于让戏曲讲述“今天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更通过形式跨界、技术赋能为京剧注入现代活力。
刘子微根据作家池莉作品改编的《生活秀》,首次将武汉市井生活搬上戏曲舞台。该剧在传统京剧的韵味中融入交响乐,也把吉庆街上的靠杯酒、武汉街头夏日的竹床阵等都市风情呈现给观众,演出时一票难求。

活动现场,大学生向刘子微提问。高亚楠 摄
2018年,刘子微为青年演员排演《光之谷》,将目光投向武汉光谷的青年创业群体,在京剧唱腔中巧妙融入音乐剧、现代舞,也把挤地铁、项目路演等现代生活场景呈现于舞台上,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近年来,刘子微又为青年演员策划排演了《一丈青》《命定·乌龙院》等小剧场作品。环境式驻演京剧《一丈青》从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水浒传》中扈三娘的故事,通过近距离的沉浸式演出打破观演界限;今年“十一”期间推出的环境式小剧场京剧《命定·乌龙院》,不仅对剧中人物阎惜娇的心理进行了深度开掘,更通过直播化妆体验、剧场里的非遗集市等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体验。
刘子微说,戏曲的创新、探索必须保留京剧的根,所有融入的新元素都是为了增强京剧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更好看”。为此,她和创作团队在《母亲》等剧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电影级视听效果,提升了剧目的艺术感染力。经典剧目《三寸金莲》不仅以“青春版”形式重现舞台,更被拍摄成戏曲电影即将登陆大银幕。“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子微表示,这些实践获得年轻观众认可,正说明了创新的必要性。她说:“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去拥抱时代、拥抱青春,才能打动今天的观众。”
■ 守正创新
只要年轻人爱看 戏曲就不会消失
为了让学子们有更直观、更真切的体验,刘子微特意将武汉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带到活动现场,演绎了《定军山》《天女散花》《新虹霓关》《一丈青》《命定·乌龙院》等经典剧目和新编剧目的片段,集中展示了京剧唱念做打的艺术魅力,赢得现场200多名学子的喝彩。

青年演员张家强方佳欢现场表演《新虹霓关》片段。高亚楠 摄
“他们的表演一下子把我拉回和姥爷闲谈戏曲的时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大三学生李欣如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地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这次讲座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必须把如此珍贵的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时尚设计学院学生姜烺焌有着十多年学习梅派艺术的经历,他常常因部分人对男旦的误解而感到迷茫。刘子微现场肯定了他的坚持,令他备受鼓舞。“刘老师为我解开了心结。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发扬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中,刘子微满怀对青年学子的期待:“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不仅系于演员的坚守,更系于观众的接续,尤其是年轻人的‘在场’。只要年轻人爱看,戏曲就不会消失。”在她看来,吸引年轻人走近京剧,离不开华美服饰、妆容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新编剧目带来的新鲜感与时代共鸣。“让古老的戏曲在今天重焕青春,需要从业者守正创新的勇气和坚持,更离不开年轻人的目光、创意与热爱。”
人物名片
刘子微 一级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黄(桂秋)派、小杨月楼派传人,擅演传统戏《岳飞夫人》《百花赠剑》《白蛇传》等,策划、主演《三寸金莲》《贵妇还乡》《生活秀》《光之谷》《母亲》等创作剧目,以独具地域特色、个性鲜明的系列创作被戏曲界誉为“探索现当代题材京剧创作的典范”。
两度荣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获第十六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剧目及表演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新剧目奖及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表演奖等多个奖项。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长江日报记者叶飞艳)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