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长江新区仓埠街道项山村层林尽染、碧水环绕。沿着整洁的柏油路走进村庄,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木扶疏,几位老人坐在村民议事亭内的四方桌旁晒着太阳、聊着家常,温馨又惬意。看着眼前如诗如画的场景,项山村党总支书记张全兵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8年,在武汉市“三乡工程”的号召下,在外打拼多年的张全兵回到项山村。那时的项山村近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60岁以上老人,村里基础设施薄弱、劳动能力欠缺、村民纪律意识较差,几乎成了“空心村”。如今,7年过去了,项山村累计引进20多个可持续发展项目,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预计到今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将稳定在3.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2万元。

张全兵。
■ 当好“领头雁”
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2018年,张全兵回到项山村。谈及回乡的初衷,他坦言:“那时候,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期盼就近务工,能有一个‘领头雁’。看着家乡的样子,我心里不是滋味。正好老干部邀请,我就想回来试试。”
刚上任的张全兵“烧了一把火”,要求村“两委”班子按值班制度到村里了解民情民意。他每天第一个到村里的项目工地上等候务工群众上班,讲解务工纪律,晚上则和乡亲们在凉亭里聊一聊。“张书记一来就问我,听说你家有生活难处,请跟我讲讲。他一点架子都没有。”村民万治华回忆道。
“家乡要改变,必须从产业入手。”摸清“家底”后,张全兵将目光投向“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寻找破局之路。
2018年,项山村引进的万千花境靠山园艺有限公司正式运营。为解决村民劳务用工问题,张全兵先后牵头成立武汉佳禾春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和靠山小镇劳务合作社,优先吸纳本村留守妇女和低收入群体就业,对接周边园区、景区用工需求,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每年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我在‘万千花境’培育幼苗已经两三年了。以前,我种点菜,领着每月三四百元农保金,心里总有些没底;现在,我一个月工资有3000元,从家走过来不到10分钟,很方便。”将近70岁的村民张家咏笑着说,“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还有人要,每天上工都干劲十足。”
因紧邻武汉紫薇都市田园综合体,项山村农文旅资源丰富。在张全兵引领下,村里采用“共享农场+生态康养+民宿”模式,重点打造研学基地、乡村民宿、果蔬采摘等休闲农业项目。“随着村里产业不断增加,用工量也不断增大,像张家咏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真不少。”张全兵说。

张全兵(中)组织项山村例会。
■ “贴心当家人”的治村之道:
小事做实 大事做稳
在村民眼中,张全兵不仅是“致富带头人”,更是“贴心当家人”。
张全兵给自己和村“两委”班子定了“三勤”规矩:手勤——多记录、多动手;腿勤——常下队、勤走访;口勤——多询问、善沟通。
“张书记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只要接到电话,他会立马赶到现场。”村“两委”委员柳明幼说,“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也养成了随叫随到的习惯,把‘群众利益无小事’7个字牢牢刻在心里。”
柳明幼回忆,村里僵持了20多年的邻里纠纷,在张书记反复疏导下得以解决;村里的各种评选奖励,都邀请村民代表来讨论,至今没有一人持反对意见;有学生反映村里篮球场夜晚灯光昏暗,不到一周,张书记就安排换了新的路灯……
张全兵在公文包里常备着一套纸笔,碰到村民就聊几句,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里的大小事。“刘大爷的医保手续还没办理”“金家湾路边花坛需要清理”“李婶想换一个工作,要重新找”……这些琐碎的“小事”却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如今,村民们见到村干部总爱拉几句家常,有啥想法也愿意掏心窝子说。
从上任开始,每周一的例会是项山村“两委”雷打不动的“加油站”,也是班子成员铆足干劲的“方向盘”。
11月24日上午不到8时30分,会议室里已坐满了人,桌上摆放着上周工作台账和本周任务清单。“上周劳务合作社对接了靠山小镇的绿化活儿,李婶家的低保申请材料还没交齐……”村委会委员周勇珍首先说了几件事的进度。张全兵边听边记,不时插话:“解释政策时要耐心,别让群众觉得咱们在‘推活儿’。”
张全兵认为,开例会不是“念文件”,而要成为信息互通的“连心桥”,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解民忧、聚民心,产业强、腰包鼓……在乡村治理中,张全兵格外注重“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干群关系融洽,政策落实顺畅。项山村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百佳村委会”等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如今,张全兵激情满满:“我们要让村子既有‘颜值’更有‘气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蔡梦娅)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