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6日讯(特派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赵振宇 南京报道)11月26日,由江苏省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建设、中交二航局参建的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桥梁中主跨径最大的桥梁,号称“中国第一跨”。

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通讯员赵振宇摄
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是“十四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全长约13.17公里,主线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六车道,按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是连接栖霞区、江北新区、经开区的重要纽带,由跨江大桥、乌龙山隧道、南北引桥、南北锚碇等组成。其中,跨江主桥为主跨1760米的单跨吊钢箱梁悬索桥,建成后为同类型桥梁跨径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新生圩长江大桥主塔塔高263.8米,相当于88层楼高。其外包“N”字形钢结构设计灵感源自南京简称“宁”的拼音首字母,该塔也是目前南京地区桥梁塔高之最。
项目主体工程于2020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研发并应用“六十米级深大圆形地连墙锚碇基础施工关键技术”、可移动的取土拼装平台、“塔吊吊装+新型防离析导管+混凝土泵车”、“边架设、边焊接”工艺,让施工顺利推进。

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通讯员赵振宇摄
作为南京“高快速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通车后,将构建起江北新区与栖霞区的快速直达通道,栖霞大道至江北大道的通行时间将由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对于提升南京长江干线过江能力、完善区域路网体系,实现南京跨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座“中国第一跨”还为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世界位列前五的主跨悬索桥分别为:土耳其恰纳卡莱1915大桥,主跨径 2023米,2022年建成通车;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主跨径1991米,1998年建成通车;中国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中国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主跨径1700米,2019年建成通车;中国南沙大桥(虎门二桥) ,主跨径1688米 , 2019年建成通车。
链接:
中国“第一跨”如何炼成
随着建桥技术的进步,尤其为了满足大江大河行船需要和生态保护,悬索桥的跨度越来越大。而随着跨度的不断刷新,技术挑战也愈发艰巨。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实现“中国第一跨”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攻坚与突破?

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通讯员赵振宇摄
锚碇筑基:软土地中掘出近60米深坚固基坑
超大跨度桥梁难点之一就是锚碇工程量大且地质要求高。悬索桥的锚碇,如同定海神针,靠自身重量拉住主缆,是整座桥稳定的根基。新生圩大桥的南锚碇,总重超50万吨,基坑深达58.4米,其规模在同类型中堪称世界之最。
然而,在软土地基中开挖如此深的基坑,槽壁极易坍塌。传统加固工艺最多只能应对30米深度,而这里需要加固到48米。中交二航局该项目总工程师郭佳嘉回忆:“那18米的差距,就像一道‘技术天堑’。”
关键时刻,团队大胆提出跨界引入“SMC工法”——一种常用于房建和水工领域的深层搅拌技术。尽管没有桥梁应用先例,但团队通过三维建模与反复论证,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并首创“圆形锚碇内外双层SMC加固工法”。
实践验证,新工法不仅安全可靠,效率也大幅提升:原本需4台设备、4个月的工作,现在只用1台设备、2个月便完成。该技术随后获评“国际领先水平”,并斩获多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通讯员赵振宇摄
主缆纺丝:完成毫米间的精细活
主缆是悬索桥的“生命线”,也是大跨度桥梁工程的重中之重。
新生圩长江大桥共设2根主缆,每根主缆由169根索股组成,单根索股又由127丝直径为5.4毫米的锌铝合金高强钢丝构成,单根索股长约3108米,重约71吨。全桥主缆重约2.5万吨,主缆公称抗拉强度为2100兆帕,是目前国内强度等级最高的悬索桥主缆钢丝。全桥主缆钢丝总长度可绕地球三圈半,抗拉强度可吊起一艘中型航母。
主缆架设中,第一根索股被称为“基准索”,其定位精度决定后续所有索股的成败。项目团队形象地比喻:“第一根丝若有偏差,就像织布时线头缠结,整匹布就毁了。”
郭佳嘉介绍说,更棘手的是温度影响。白天调好的索股,到夜间竟偏移1厘米——这在悬索桥施工中是不可接受的误差。团队很快发现,钢丝对温度极为敏感,昼夜温差会导致热胀冷缩。于是他们调整作业时间,全部改在夜间10点至凌晨5点施工,此时温度最稳,钢丝“情绪”最平静。
此外,团队还定制“作战方案”:前后场数据联动、两小时一测、自主研发棱镜辅助定位……最终,169根索股全部安装完成,误差牢牢控制在5毫米以内。

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通讯员赵振宇摄
钢桥焊接:从“接表皮”到“熔筋骨”
大跨度桥梁对钢箱梁焊接质量要求极高。过去,由于施工空间狭窄,U肋与桥面板之间只能单面焊接,如同“只缝合表皮,未连接筋骨”。在长期重载下,这些部位容易疲劳开裂,影响桥梁寿命。
中交二航局项目副经理李向阳介绍说,为解决这一行业痛点,项目团队引入“焊接新科技”:机器人配合聚弧高频脉冲深熔焊电源,结合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实现了U肋与桥面板之间的单面焊双面成形全熔透焊接。
这项技术不仅让焊缝内外熔透如一,更大幅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使桥面板受力更均匀,抗疲劳性能显著增强。
2024年11月底,大桥迎来通车前“终极大考”:120辆总重约4200吨的大货车同时上桥进行动静载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数据均符合设计预期,标志着这座“中国第一跨”稳稳通过检验。
(特派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赵振宇 梁秋仪 南京报道)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