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区党委书记李钟:“等拆迁”老社区变绿色低碳“好社区”

26日清晨8时,江汉区北湖街道建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钟巡查完小区,去办公室的路上热情与居民打招呼。

他用近五年的时间,将一个弥漫着“等拆迁”情绪的老旧社区,转变为获得住建部绿色低碳“好社区”认证并登上国际分享平台的标杆。

江汉区北湖街道建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钟。 (受访者供图)

从“等拆迁”到“一起干”

走在社区里,居民们都习惯称呼李钟为“小李书记”。

“这么好的地段,我们这个房子肯定会拆迁。”2018年,李钟初到建设社区时,这句话他听了太多遍。这片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住宅,被繁华的商务楼宇包围,内部却是另一番景象:道路狭窄,人车抢道,违建遍地,活动空间逼仄。

“‘等拆迁’的背后,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对小区现状的无奈。”李钟回忆道,“这反映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人心是散的。”

他认定,只有依靠党组织,才能破局。2021年4月,借助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李钟组织居民党员、建设单位、职能部门,成立了全区首个老旧小区改造临时党支部,创新实行“党支部先议”制度。

李钟走访社区巡查。 (受访者供图)

“复杂的施工问题,先由党支部讨论分解,再由党员深入到一个个小院去解释、去协调。”李钟说。

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退休党员王淑芳记得,那时她每天一早就去和施工方对接进度,并提前与相关住户沟通。“对不爱看手机的老年人,我们还专门组织热心党员居民上门通知。”

那半年,他们召开了上百场“小院议事会”,解决了790多起矛盾。居民的态度,从一次次的“市民热线”投诉,变成了主动为工人送茶水的暖心行动。

一次夜晚铺沥青,李钟正担心挪车问题。这时,一位老党员走过来说:“小李书记,不着急,居民一起想办法!”

在“红色工作队”的号召下,不到3小时,车辆全部挪走。施工时,家家户户的阳台灯亮了起来为工地照明,汇成一片温暖的“万家灯火”。

“那一夜的灯光,我至今难忘。”李钟说,“那一刻我知道,人心聚起来了。从‘等拆迁’到‘一起干’,我们用了近五年,把这条路走通了。”

用“治理的思维”重塑老社区

从空中俯瞰建设社区,居民楼楼顶整齐排列着180块光伏板,总面积约有55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篮球场要大。在建设社区,智能光伏座椅、智能发电健身器材、智能垃圾回收箱等绿色装置遍地开花。这个37岁的老小区,如今已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如果只满足于刷刷墙、补补路,小区迟早还会再老去。我们必须想得更远。”两年前的改造启动初期,李钟组织了一场场“小院议事会”,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环保领域专家学者加入建言支招。

“正是在这一轮轮的讨论中,‘绿色低碳’的主题被确定下来,并逐渐成为共识。绿色低碳社区的探索有了科学的‘施工图’。”李钟回忆道。

改造过程中,最具挑战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屋顶光伏项目的推进。

李钟查阅资料。 (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居民有疑虑,担心安全、担心辐射。”为了打消居民顾虑,李钟带着居民代表,驱车前往黄陂区的光伏示范点实地参观。

在李钟的带领下,社区党员和业委会成员带头参与,并化身政策讲解员。采用“先试先行”的策略,社区选取群众基础好的单元楼作为样板,随着首批光伏板投入使用,赞扬声开始在小区里传开:“顶楼凉快多了,遮风挡雨还美观,简直一举多得。”

看到实效后,居民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仅用3个月,8个单元的光伏板全部“上岗”发电。居民们不仅积极配合,还主动为施工人员提供茶水、家庭卫生间,曾经的抵触情绪化为了支持的力量。

居民胡先生笑着说:“以前我还阻拦过,现在光伏板建好了,屋顶不会漏水,隔着这一层,我的屋内还凉快了不少。下雨天还可以在这个‘有棚露台’上锻炼,生活方便还节能省钱”。

“这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李钟感慨道,“当你不断坚持把好事办好、办到居民心坎上时,他们就会逐渐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180块光伏板在小区楼顶整齐排列,年发电量约9.6万度,不仅满足了小区楼道灯、公共照明等设施的用电需求,每年节省的电费还反哺为小区公共基金,用于持续改善环境。除此之外,清洁能源充电场站、智慧电梯、自发电运动器材等低碳设施陆续引入社区。

李钟在交流会上分享建设社区经验。 (受访者供图)

2023年,该案例入选世界永续发展典型案例;2024年,北湖街道成功入选“C40绿色繁荣社区项目”试点,成为华中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2025年建设社区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好社区案例,是湖北唯一入选项目。

(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通讯员兰子君)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