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慢行系统基本贯通,碧道和闸口设无障碍通道,市民逛江滩更有温度

汉口江滩三阳门入口左右均有无障碍通道。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5日讯 5月24日上午,“美丽武汉绣出来”系列直播访谈暨在线答问第七场,武汉市水务局聚焦城市水环境主题,与市民和网友互动交流。截至24日15时,这场直播的人气值达到36.4万人次。

长江生态廊道充分考虑老幼人群的体验感

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赤兵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精细化治水工作水平,市水务局将重点从打造城市品质空间、完善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强化水域生态保护四方面,不断推进建设更安全、更洁净、更美丽、更活力、更优质的城市水环境。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是打造城市品质空间的“重中之重”。让市民观水亲水的体验感更好,是精细化建设的目标。站在洪山江滩的观江栈道上,可远眺国博会展中心,近赏白沙洲、白沙洲大桥、海事信号塔、杨泗港大桥、江南泵站等生态活动场所。同时,新增的樱花大道也可让市民游客打卡拍照,领略自然之美。

目前,滨江慢行系统基本贯通,在沿江碧道建设和闸口改造中,还充分考虑到老人、婴儿等群体的出入问题,合理设置了便于婴儿车、轮椅车通行的无障碍通道,让江滩闸口不再有“绊脚石”,让美丽江滩更亲民、更有温度。

按照整体规划、示范先行的思路,百里生态廊道正加快建设。2021年已建成6个项目(汉江汉阳江滩三期、江滩闸口改造、汉阳碧道、江北碧道、武昌八铺街江滩、洪山江滩)的建设。目前有4个项目(汉江南岸综合治理、杨泗港都市T台、青山湿地一期、南岸嘴节点)正在建设;5个项目(长江二桥段节点、集家嘴、青山湿地二期、江汉碧道以及长江碧道慢行系统改造)正在推进前期。到2025年,实现百里江滩岸线全市贯通。

二次供水改造今年至少完成500处

二次供水改造是直接面对家庭的精细、精准的民生工程。据介绍,2019年至2021年,全市累计对中心城区1200处二次供水设施完成整体改造,更换楼顶水箱5000座,实现了“远程监控、实时监测、无人值守”智能专业化服务管理。“一户一表、抄表到户、同城同价”政策福利惠及47万户、160万居民。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居民朋友生活需要和身体健康的民生工程。”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将启动新一轮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对中心城区存在问题的1820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整体改造,2022年完成不少于500处的改造任务。

在接下来的改造工作过程中,市水务局对全市现有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普查,共排查点位5112处供水单元,涉及85个街道、875个社区,覆盖居民家庭200余万户。

摸到了第一手数据后,市水务局组织专业设计院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并以各区、街道为责任主体,施工企业为实施主体,实施精细化改造:力争将同一区域的施工项目整合实施,统筹施工时间和进度,避免出现重复开挖的“拉链路”现象,尽量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开建首个地下再生水厂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型城市,每天产出的生活污水也不少。目前,全市在运处理城镇居民污水处理厂共计28座,处理能力共计471万吨/日,服务范围覆盖建成区。

为应对武汉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污水处理需求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谋划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设项目,预计三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日。

据介绍,长江新区的谌家矶再生水厂工程已启动建设。这是湖北首个全地下式、污水收集回用的再生水厂,日处理污水总规模15万吨(目前正在建设一期7.5万吨/日)。

该项目采用全地下设计方案,污水处理设施全封闭在地下空间;地面上,建起景色优美、人居和谐的城市休闲公园,作为科学技术与生态服务为一体的水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凸显“生态优先、复合利用”理念。(杨丝涵 石海林 张可)

【编辑:汪宇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