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6日讯 扑克牌太常见了,但你玩过化学扑克牌吗?
5日,长江日报记者对武汉外国语学校在1日结束的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全国决赛中“摘金夺银”的外校选手和教练团队进行采访时发现,一种由学生自主研发的化学元素扑克牌,在他们中间很流行。
扑克牌的主创、全国化学奥赛银牌获得者杨际洲同学告诉记者:“‘元素牌’主要由118个化学元素组成,出牌规则要求按同周期同族的化学元素接应,并借鉴UNO游戏规则,设定某一些化学元素有特殊的效果(卤素),最终出完牌或留手牌小者胜。游戏要求熟练背完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内容,相互厮杀相互制衡。”
主教练陶从良告诉记者:“我知道他们在玩这种扑克,备战之余玩两把,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剂。他们很自律,作为主教练,我相信他们能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不会干预他们游戏。”此次全国化学奥赛,外校选手获得“两金三银”,创下学校历史最好成绩,这5位选手也成功被北大签约预录。
“好成绩的取得是选手和教练组共同努力协作的结果。”陶从良说。
据介绍,外校化学竞赛组有4位专职教练。陶从良主教练是从襄阳四中引进,有十余年的化学竞赛培训经验,负责挑选苗子,考试选拔,面试考核,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教学;周黎明教练从襄阳五中引进,负责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方面的教学;张金刚教练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负责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程伟教练是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负责无机化学的教学。几位教练通力合作,分模块教学。
陶从良主教练告诉记者:“竞赛孩子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和竞赛风险。学校每届化学竞赛起步之初在20人左右,坚持到高三就5~8人。”“搞竞赛很辛苦。选手每周有两个半天进行训练,基本没有什么寒暑假,要平衡训练和各学科学习,要求很高。我们选手综合实力也很强,文化课成绩基本上在全年级都是名列前茅的。”陶从良老师说“搞竞赛能出成绩的学生,不仅要高度自律,学习能力强,还要有天赋,真正热爱这门学科。”
金牌获得者郭展凌是师生眼中“自律王者”。“去年初赛备赛关键时期,他腿受伤在家两个月。他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6时起床,学习到晚上11时。这一年,他取得全省高二选手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份自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陶从良说。
“竞赛难度要求很高。我们进入全国大赛拿金牌银牌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很深。”张金刚教练自豪地说,“我们的学生参加研究生理论考试,150分的满分,他们一般能考到135分,甚至140分以上。”
据介绍,金牌得主张嘉航自学能力超强。“很多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最新发现,他都能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在最新的、顶尖的英文期刊获得。有时候,我还要向他请教这些新知出处。”张金刚教练点赞说。
高二(一)班胡泽宇同学,此次获得全国化学奥赛银牌。他也是我省化学奥赛第一个高二学生进省队、并获全国大赛银牌预录北大的学生。“听他父母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元素周期表、化学实验感兴趣。初中时开始利用休息时间跟陶(从良)老师学习竞赛知识。这是对化学有真爱,未来可期!”张金刚教练介绍。
“获得北大预录,有了50~6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可说一只脚已迈入北大,但他们一刻没放松。四个高三的获奖选手,正在全力冲刺文化课备战高考;一个高二的选手一面备战竞赛,一面抓紧文化课学习。百尺竿头,他们更待再进一步。”陶从良说。
“喜欢化学是因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太过神奇,这些奇妙的化学反应现象让我眼前一亮,物质颜色的变化,混合时发生的剧烈反应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强烈地吸引着我去探究,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解开奥秘、追寻真理、认识世界的过程。我高一开始学习化学竞赛,经历了省一、省队到金牌的成长过程。感谢教练对我的教导,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拼搏、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将来,我想从事科研、教育事业或药学类研究,引导更多的人热爱化学,学习化学,使用化学。”郭展凌说。
(长江日报记者周锐 通讯员周全 摄影:记者何晓刚)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