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外校校园
武汉外国语学校成立于1964年,是全国第一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从诞生的那天起,这所学校就承担着光荣的国家使命:为祖国培养身具外语特长,通晓国际规则,富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对武汉市民来说,这所学校的名字就意味着优秀、拔尖、高素质,家长们都以自己的孩子考入外校为荣耀。
名校之所以为名,除了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要有超越当下、面向未来的教育眼光。近年来,武汉外校探索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即拔尖创新人才与优秀外语外事人才培养齐头并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素质教育,担当起培养时代英才的社会责任。
武汉外校学子参加2019年北大模拟联合国活动。
多语种、一条龙、高质量
外语外事人才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
3月18日上午,武汉外校高二英语班的同学们打开“空中课堂”,英语老师Anna和大家准时线上见面了。这节课,老师教同学们通过谚语、古诗词来学习英语。课上,大家一起讨论“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该如何翻译。这句话本出自《诗经》,而同学们在疫情之中被国人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感染,师生们把这句话翻译为“Fear not the want of armour,for mine is also yours to wear”,还写出了“Together we stand,my armors thine”的简化版翻译。
培养外语外事人才,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特色。创办初期,学校的定位就是“多语种、一条龙、高质量”。“多语种”区别于以英语为特色的单一的教学设置;“一条龙”强调语言学习要从小抓起,要长期积累,培养专业外语人才;“高质量”明确学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长期开设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等外语班,并且创造条件恢复俄语教学,增设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语种,保证多语种的特色。学校坚持分语种进行小班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学校拥有雄厚的外语师资力量,引进了具有现代意识、体系先进、知识面宽广的国内外优秀教材,聘请外籍专家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强化训练,强调“听说领先”,实施外语小班教学模式,使外语教学具有专业化的目标和要求,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武汉外校实施“外语特色,文理并重,国际合作”的办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对未来规划选择国内高考、国外高考、外语保送、学科竞赛等升学途径。“四轮驱动,五彩辉耀”,武汉外校办学成绩居武汉市领先位置。
这里的学生懂外语、有热情、善交流。武汉市的外事接待常常有外语学校的学生参加。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外事人才。每年,武汉外校保送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多达100余人,在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等重要部门工作的武汉外校毕业生数以百计。在外交部工作的武外毕业生中有5位大使,25位参赞。
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无数学子在武汉外校学习、生活,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不久前,武汉外校毕业生、清华大学学生张睿茹在“新时代大讲堂”用英文演讲《疫情后,我读懂了万众一心》。她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报道,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
闫同学获得信息竞赛金牌后,和老师李吴松合影。
不因专注某一学科而“跑偏”
拔尖创新人才也能全面成长
3月4日晚,武汉外校的化学竞赛生们正在家中线上练习。化学教练给他们制定了详细学习计划,每天的任务由家长拍照打卡,送教练检查。化学竞赛实行“一周两考,周五晚上讨论”,同样是拍照打卡制度。与此同时,信息竞赛学生正在QQ群进行激烈地讨论,信息教练刚刚组织完一场线上模拟赛,大家的代码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学生的思维在网络中碰撞。
这群学生都是该校“超常教育中心”的学生,疫情期间,教练给他们制定了周密的文化课和竞赛课的学习计划,文化课由科任老师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进行量身订制辅导。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学校成立“超常教育中心”。“所谓‘超常’,是在认可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超常教育中心”主任周本强解释,有一批学生学有余力,对个别学科有特殊的情感和渴求,“超常教育中心”就应运而生。中心里的学生都是通过了初步筛选、教练认可的学生,也渴望在某学科上有更多发展。这些学生集中编为一个班,导师制教学,每天在上完常规课程后再上竞赛课程,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同时正常参加高考。
“超常教育中心”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练队伍。总教练、数学主教练李彬,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基础数学专业博士,曾任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在省级和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信息主教练李吴松,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有13年的高校教学经验,数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教练员称号,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主编教材6部,主持省级教研项目两项。生物教练黄智刚、物理主教练梅军、化学主教练陶从良等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竞赛指导经验。
“‘超常教育中心’的任何班级都必须纳入常规教学课程系列,一科也不能丢、一课也不能少。”武汉外校教务处主任周本强说,这就意味着,常规课程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对感兴趣学科的特殊要求,又不因专注某一学科而“跑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018年在第3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全国金牌的俞越同学,进入武汉外校后因为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择加入物理兴趣小组。他每周会参加4—5次课的竞赛辅导,学习压力很大,但高中三年的大型考试,他全部参加,在高考中也取得了643分的高分。俞越同学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高一高二的合唱比赛中,他一直担任班级的钢琴伴奏。全面综合的素质,也为其进入大学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在北大物理学院,他既是学院的活动主力积极分子,又取得了绩点排名前10%的优异成绩。
近三年来,武汉外校学子中有80多人次获得湖北省各项竞赛一等奖,17人次进入湖北省代表队,5人获得奥赛金牌,7人获得奥赛银牌,3人获奥赛铜牌。其中,涂雅欣获得2018年数学奥赛金牌,并进入集训队,文世达、俞越2人获得2018年物理奥赛金牌,闫卢昊进入2019年国际初中生信息学奥赛国家队,并获得湖北首枚金牌,涂雅欣、陈芯怡分别获得2018、2019年数学女子奥赛金牌。
5月,师生们在线举行了“扬五四精神 谱青春华章”歌赛,高一(6)班的学生们“云上”合唱《映山红》。
60多个社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培养人才
2020年5月7日,武汉外国语学校2020年校园文化节“举觞吟青”于线上如期而至。由于高一高二同学无法返校,本次活动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这是外校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线上文化节”。师生们的表演不仅有传统的歌舞类节目,还有创意视频剪辑、影视作品配音等。无法见面的同学,在弹幕刷屏中找回如在学校的热闹非凡。5月16日、17日,师生们又在线举行了“扬五四精神 谱青春华章”歌赛,来自19个班的上百位选手一起为大家献上了一场激情饱满、热血沸腾的“云上”合唱盛宴。
清濯汉服社的同学们秀汉服之美。
与许多学校不同,武汉外校从来不希望自己的校园总是静悄悄的。相反,这里鼓励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和课堂下的活泼灵动。素质教育在这里是五颜六色、实实在在的文化现象。
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开展,让武汉外校的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规划来选择参与合适的学生社团和自己喜欢的校园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武汉外校更加注重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学校60多个学生社团的各种活动成为学科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形成了武汉外校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武汉外校爱心志愿团是学校成立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十余年来,团员们用从不间断的行动实现爱心的诺言。清濯汉服社,每周都会举办一次汉服展示,展示茶艺、诗词、古琴、手工等才艺,将汉服文化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2009年,武汉高中生环保联盟在武汉外国语学校成立,截至目前,环保联盟已成功举办十余次大型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传递环保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社团成员们开环保视频会议、前往兰州考察实践、去天兴洲考察河流地貌,用实际行动和思考为环保贡献力量。
模拟联合国大会也是武汉外校的特色学生活动,从2005年参加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项目开始,学校就开设了“模拟联合国”选修课。十几年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18年,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青岛举行。经过五天的辛苦努力,学校师生代表获得了模联最高荣誉“最佳代表”“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参加上海外国语大学模联会议的柯灏宁同学说,在“模联”见到了不一样的天地,这里个个英才,外语运用非常熟练,思考问题时考虑国家特点和国家利益,在交流中求同存异,给自己带来许多启发。
教学育德,生活育德,环境育德。武汉外校始终践行着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从点滴之中培养学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蒋筱宇参与志愿服务,为河北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介绍武汉方言俗语。高二学生何思逸担任志愿者送药品,她还请同学们发来为武汉抗疫助力的视频素材,摸索着剪辑成5分钟的视频。虽然做这些事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但何思逸觉得值得——“因为我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撰文:周全 吴小平 周本强 李彬 李吴松
【编辑:王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