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在纪念馆进行讲解。
梁山苍苍,清江泱泱;缅我英杰,烈烈煌煌。
这里是位于梁山脚下、“一水护田将绿绕”的宜都五眼泉镇拖溪村。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宜都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胡敌,便诞生并战斗于此。
3月14日,本报采访团来到这里,沿着胡敌走过的足迹,开启“初心百年 宜昌红色印记寻访”第一站。
胡敌纪念馆、胡敌桥、胡敌纪念桥、胡敌故居——记者漫步拖溪村,清流潺潺,菜花橙黄,胡敌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传承着红色的薪火。
初心印记
出生地主之家 他号召农民打倒土豪劣绅
胡敌纪念馆,位于拖溪村委会旁。这里,也是胡敌创办的冠英小学旧址。
步入纪念馆,伴随一帧帧老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封封信件,时光瞬间流转,进入历史深处。
1898年,胡敌诞生于拖溪村一个地主家庭,家有良田万亩。
胡敌在家中排行老六。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他,顺利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熏陶。
在校期间,他开始给父亲写信,劝说父亲放弃剥削。因此,父亲视他为“逆子”,断了学费想逼其退学回家。但胡敌没有退缩,他半工半读,接受马列主义先进思想。1919年,胡敌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秋,胡敌大学毕业。1923年7月,胡敌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宜昌第一名共产党员。随后,他因为身份暴露返回老家宜都。
在家乡,胡敌以教书办学为掩护,开展新文化运动。他说服父亲卖田60亩,创办冠英小学,并对贫困农民子女免收学费。他在学校推行新文化教育,开设英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等新学科,宣传革命和社会主义,在自用的圆形砚台上刻下“天主堂看耶书,共产党看马书”的铭文,以寄予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信仰。
1926年9月,胡敌任中共宜都支部书记,领导宜都大革命运动。1927年正月初八,他在冠英小学召开拖溪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举行游行示威,号召农民团结起来打到土豪劣绅。
“胡敌在大会上说,我们是共产党,就要共产,穷人莫怕,我们是给穷人撑腰的!”1983年,曾参加过这场大会的赵明清老人这样回忆。直至今日,这封由当地党史部门整理的回忆资料依然陈列在胡敌纪念馆里。
1927年5月,胡敌被反动军阀抓捕,后被押往四川(现重庆)监禁。1928年,在巴县木洞镇被敌杀害。
红色薪火
从胡敌桥到胡敌纪念馆 一砖一瓦讲述红色故事
“这座纪念馆于2019年4月建成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团队参观者1.5万人次。”拖溪村党支部书记张爱民告诉记者。
纪念馆门口,一尊胡敌雕像威严矗立,旁边是鲜红党旗。这里已经成为全市各地党组织重温入党誓词、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胡敌领导农民协会成立大会的巨幅油画。沿着馆藏顺序一路前行,各类图片、文献资料和历史实物,详细介绍了胡敌的生平事迹。
“早在2013年,我们便有了建设纪念馆的想法。”张爱民介绍,多年来,拖溪村一直十分珍视这份红色文化。纪念馆建成前,村里设有专门的胡敌烈士陈列室。“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许多胡敌的遗物、信件等,珍藏于陈列室中。”
2017年,宜都投入100余万元资金,改扩建拖溪村委会,并着手新建胡敌纪念馆、文化广场等。2019年4月4日,胡敌烈士纪念馆正式开馆,接受各地群众免费参观。
拖溪村对胡敌的这份“珍视”,并不仅在纪念馆内。跟随村干部徜徉村中,许多地方都能感受到胡敌元素,触摸到红色基因。
从村委会前行50米,一座石桥跨越小溪两岸。“这座桥由胡敌出资兴建,因此叫‘胡敌桥’。”张爱民说。1924年,胡敌创办冠英小学时,看到很多孩子有时因为突发山洪不能过溪,便出资请石工修建了这座石桥。2015年12月,国土整治项目建设,对该桥维修加固。
沿着山花烂漫、鸟鸣山涧的村路向深处走,还有一座胡敌烈士纪念桥横卧于拖溪河上。这座桥建于1986年胡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时。桥头有纪念碑,桥面上砌着青石雕花护栏,护栏石板上刻绘了10幅反映胡敌革命事迹的图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五眼泉镇牢牢把握红色精神,聚焦红色故地,依托“两溪两桥”(拖溪、丑溪,弥水桥、望佛桥)环线建设,不断加大对拖溪村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还将深入挖掘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能走进拖溪村,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张爱民说。
赓续百年
茶叶种植、红色传承、休闲旅游 打好三张牌,加快乡村振兴
刷黑的乡道,青翠的茶园,错落有序的景观设施……早春时节,漫步拖溪村中,一步一景,让人心旷神怡。
“过去,我们曾是宜都10个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以来,变化翻天覆地。”张爱民介绍,拖溪村昔日的贫穷,根源在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
拖溪村是名副其实的边界村,西、北均与长阳磨市接壤。“典型的两山夹一冲地形,十分闭塞。过去,村民们多种植水稻,但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张爱民说,精准扶贫之后,村里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实施产业转型,种植茶叶。
“起初很多村民不接受,害怕转变,担心失败。”村两委班子号召党员带头,传承红色基因,率先改种茶叶。经过几年发展,走出了一条茶叶引领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村有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网络农户200余家。“现在,我们又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无性系茶叶,打造茶叶样板示范园。”张爱民说。
与此同时,随着陆渔一级路开通,拖溪村的交通条件也得到大大改善,拖溪发展驶入快车道。
生态是拖溪的另一张优质名片。溪水潺潺,群山环抱,独特的风景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这些年来,拖溪村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恩赐,着力打好山水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在精准扶贫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该村实施了道路维修、茶叶示范园建设、农网改造等项目,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拖溪村有了接待游客的“资本”。
2018年底,全长14.5公里的“两溪两桥”旅游环线建成通车。该环线将弥水桥村、拖溪村、望佛桥村三个村连接贯通,囊括沿线拖溪、丑溪、胡敌桥、望佛廊桥、胡敌纪念馆、农耕文化馆、三峡九凤谷等旅游节点,已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网红路。
“下一步,我们将打好茶叶种植、休闲旅游、红色传承三张牌,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张爱民说。(三峡晚报全媒记者高伊洛 申明 通讯员向春年 程易 文 全媒记者景卫东 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