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4日讯 3月23日,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理事大会暨第四届湖北儿科医学发展管理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联盟牵头单位武汉儿童医院发布数据称,8年来,儿科医疗联盟成员单位增至229家,进一步推进湖北儿科分级诊疗,2023年联盟内下转患者数量较同期增长超8倍,基层医院儿科承接能力明显增强。
大会现场。通讯员张祖国 摄
基层承接能力增强,“下转”人数增8倍
去年12月,荆州4岁的患儿浩浩(化名)患上脓肿分枝杆菌肺病,在武汉儿童医院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此病病程较长,还需继续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但长期在武汉陪孩子住院,影响家长工作,经济压力也会增加。
经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的转诊网络协调,武汉儿童医院与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在当地协调好床位,并调配好药物。武汉专家评估认为可以下转后,浩浩回到当地医院进行巩固治疗。此后,两院专家通过远程会诊方式,实时跟进和调整治疗方案。年后,浩浩到武汉儿童医院复查,痊愈出院。
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秘书长肖翠萍介绍,从2016年成立至今,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内持续建设双向转诊系统,推进分级诊疗,许多像浩浩这样的疑难危重症患儿受益。8年来,联盟完成双向转诊1.7万余人次,转运危重患儿1万余人次,转运里程70余万公里,200多家联盟医院紧密合作,共同守护孩子生命安全。
数据显示,2023年,联盟内上转患儿中,约84%是疑难危重症患者,下转患儿数量比2022年增长8倍。在病种方面,下转患者病种由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常见病种,扩展为涵盖新生儿外科、神经外科、血液科、肿瘤科、遗传代谢内分泌等18个专业50余类疾病,承接下转患儿的基层医院增至269家。基层儿科接诊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为生命托底,危重转运进入“3.0时代”
2024年2月,河南信阳向武汉儿童医院发起转运需求,仅6月龄宝宝暖暖(化名)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急需转运来汉。当时信阳遭遇暴雪天气,高速封闭,两地医护、高速交警、高速路政、媒体记者等合力伸出援手,打通转运“生命通道”,一路护送宝宝平安来到武汉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经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的联合救治,暖暖重获新生,康复出院。
“武汉儿童医院转运工作始于2016年,开展救护车和空中转运;2022年,转运工作进入‘2.0时代’,设置了专职转运团队,开通24小时生命热线;今年,我们的转运工作进入‘3.0时代’,进行全方位提档升级。”武汉儿童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孙丹介绍,中心今年组建了ECMO转运团队,重点加强夜间危重症的转运以及偏远地区、外省的转运能力,同时不断扩充转运的病种,帮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救治,为湖北及周边危急重症患儿的救治托底。
培养“火炬手”,湖北儿科共成长
“搭平台、汇力量、强能力,通过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的平台,把优质儿科医疗资源送到老百姓身边。”武汉儿童医院院长周爱芬说。
为培养基层儿科骨干,联盟把基层儿科医生“请上来”,开展免费进修,开办百名医生高级培训班、联盟空中课堂等,为基层儿科培训“火炬手”。8年来,联盟免费接收进修2000多人次,巡讲培训1.3万人次,培养学科带头人300余人,线上培训45万人次。学员们回到当地医院后,纷纷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筹建新生儿监护病房、小儿外科病房,开设儿童保健科、康复科等亚科,填补基层儿科空白。
同时,还持续推进儿科医疗联盟专家“走下去”,坚持推进“湖北儿童健康行”专项行动,深度调研基层儿科发展情况,从专业技术及管理方面帮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副理事长、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刘智胜介绍,8年来,联盟共组织964人次专家参与,质控督查医院294家,巡讲义诊143场,覆盖16个地市州。
“从武汉儿童医院学习回去后,我们开设了儿童过敏性疾病专科门诊,开展了儿童支气管舒张实验、儿童支气管激发实验等新技术新业务,很多孩子在当地就能看好病了。”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儿童过敏性疾病专科门诊主任彭经纬说。
作为刚刚加入联盟的新成员,建始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黄秋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对医院今后发展信心满满,希望能在儿童疑难杂病的诊断、儿童康复治疗、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得到帮扶和支持。
联盟新增一批成员单位。通讯员张祖国 摄
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这一年,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应运而生。周爱芬表示,历经8年成长,联盟在构建区域儿童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等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效果。接下来将继续团结全省儿科同仁,接续奋斗,进一步推进湖北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守护妇儿健康。(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 张璟祎 视频制作王春岚)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