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给小学生上课,带他们感受传统纹样之美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9日讯 4月18日下午,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福星校区二(5)班教室来了两位特别的老师——两位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大姐姐,正给孩子们讲解中国传统纹样,带他们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大学生给小学生上课。记者刘嘉 摄

“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只彩陶豆上的花纹是什么形状?”这节课上,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大二学生陈思怡从大汶口文化说起,带孩子们观察彩陶、青铜器。有学生发现,彩陶豆上的花纹很像一个个“回”字,还有学生发现,青铜鼎上的花纹很像一只“野兽”。陈思怡告诉大家,这些纹饰可以分为回纹、八角星纹、花瓣纹、水波纹、兽面纹等不同样式,有的是对称图形,有的是单体重复排列。“它们身上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密码’,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像我们荆楚文化中常出现的凤鸟,就能在很多文物上看到凤鸟纹。”陈思怡说。

大学生老师给小学生介绍传统纹饰文化。记者刘嘉 摄

认识了不同传统纹饰,陈思怡请小朋友们自主创作,画出自己喜爱的纹饰。女生沈洛伊画出了亚丑钺,并给它涂上了颜色。她说:“这件文物上的花纹很可爱,像一张正在笑的脸,我很希望有天能亲眼看看。”还有学生用回纹、水波纹创意搭配,画出了独一无二的陶器设计图。男生林俊航说:“我以前从没注意过文物上的纹饰,原来里面蕴藏着这么深厚的文化,以后我再去博物馆,一定要带着纸笔,把好看的纹饰给画下来。”

小学生自己画的纹饰设计图。记者刘嘉 摄

陈思怡告诉记者,她们是武汉理工大学“微指尖”志愿服务团队成员,此前也曾走进过不同的中小学校,给孩子们带来特别的课堂。陈思怡在动画专业学习,本身有美术功底,喜欢研究传统文化,于是想到以纹饰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色给孩子们进行分享。此外,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机关党支部也以共建的形式参加了此次活动

“大学生们带来的这特别一课,其实是我校‘5+N’课程‘服育文化’中的一项内容。”大兴第一实验学校福星校区教师肖思敏介绍,“服育文化”是以服饰为线索,通过有趣的课堂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上学期,孩子们在多学科老师带领下剪、贴、画,对秦汉时期的服饰有了深入了解。这学期,学校与高校联动,不仅邀请大学生来给小朋友当老师,后期还将带学生走进高校,探索棉花的种植、民族服饰文化、设计唐装等。“孩子们能了解一粒种子、一根蚕丝背后的故事,从服饰演变中看到历史变迁,不仅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动手能力、审美趣味,也让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油然而生。”肖思敏说。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通讯员曾偲偲 谢萌)

【编辑:邓腊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