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验到产品,她立志要用生物酶为湖泊控藻去毒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5日讯(记者刘克取 通讯员武芙萱)将一瓶乳白色液体投放至湖泊中,漂浮在水面的蓝绿色“绒毯”如同被魔法轻抚,缓缓沉降,露出水体原有的颜色,湖水透明度显著增加,恼人的腥臭味也逐渐消散。

这一瓶试剂凝聚了冯玲玲17年来治理蓝藻水华的研究心血。

冯玲玲在实验室做研究。

冯玲玲今年55岁,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药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技术中心主任。2007年以来,冯玲玲紧盯蓝藻水华生态治理,以生物酶作为突破口,研制出生态防控蓝藻水华的生物酶产品及技术,目前已入选武汉市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

蓝藻水华极难治理,它隔绝氧气,易导致水中生物死亡,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据介绍,现有治理蓝藻水华的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以人工打捞为主的物理方法,投放化学药剂杀藻的化学法,以及通过养鱼种草、生物制衡恢复动态平衡的生物法。这几种方法中,人工打捞成本高效率低,化学药剂治理易有二次污染,生物治理法又有新物种入侵的风险……面对蓝藻污染,以生物酶为控藻技术路线的冯玲玲主动请缨,在我市某湖泊围隔区域进行除藻实验。

当时,藻细胞数、总氮、总磷、氨氮、藻毒素含量等几个衡量水质情况的重要指标均已超标。取水预实验后,冯玲玲团队乘坐小船,顶着烈日,争分夺秒地展开生物酶生态控藻试验。

“连着21天都没下雨,这种天气为生物酶生态控藻试验及观测效果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时间。”冯玲玲团队的郭小亮博士回忆,生物酶治理后的湖泊,绿色藻类逐渐变黄、沉降,水质透明度提升肉眼可见,腥臭味也大大减弱。

“监测数据显示,当气温在30—40℃时,前三天水体中的叶绿素a去除率达93.96%,叶绿素a含量在前15天内均保持稳定。”冯玲玲解释道,叶绿素a是反映湖泊藻类生物量的重要指标,能够预测水体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或体现蓝藻水华暴发的严重程度,当叶绿素a浓度低于一定数值时,蓝藻水华暴发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这是生物酶首次在我市河湖水域进行应用,实验成功令冯玲玲研究团队十分振奋。“为这一天我们坚持了17年!”冯玲玲说,“自然环境下不可控因素多,成功控藻表明生物酶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耐碱、耐热、耐盐等,大规模应用推广的潜力很大。”

“对我们工人来说,这一产品好就好在安全性高,不伤身体。”参与治理的实施人员老张说,以前使用的化学杀藻试剂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稍不注意就会烧伤手脚,而这个产品没有刺激性气味,不小心接触皮肤也没有副作用。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应用转化,2022年9月,冯玲玲创立了武汉新水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当时她已经53岁,家人对这个决定并不太支持,认为此举“受累又费神”。面对“高龄创业”的压力和阻力,冯玲玲却一笑置之,“如果不用于实践,十几年的研究不过是书架上的几张废纸,难以成为新质生产力,更谈不上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从基础理论向产品开发跨越,其中的艰辛冯玲玲总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水利万物而不争,只要研究成果能为环境治理作出贡献,这辈子也就无憾了。”冯玲玲语气轻柔,话语却掷地有声。

据悉,全市女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48.3%,成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汉市妇联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有力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团结带领妇女建功新时代。

【编辑:姚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