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武汉设计”代表企业长江设计集团所属新能源公司勇立潮头16年,向“新”而行,通过科技创新,在水上光伏、高效光伏、海上风电、柔性支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让平价绿电走进千家万户。
浮体应用于安徽省两淮采矿沉陷区国家光伏示范基地项目。
以“新”降本,水上光伏从3元/瓦到0.5元/瓦。2014年,水上光伏崭露头角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造价高昂且浮体模仿海外,新能源公司组建研发团队深入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地调研,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与专利,成功自主研发出多维高效强稳定漂浮系统及系泊成套技术。
10年来团队不断迭代创新,7代水上光伏关键技术及专利产品让造价从3元/瓦降至0.5元/瓦,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电投、中国大唐、中国华能、中国三峡等大型央企的多个项目,如安徽淮南142.21MW项目、大唐华银北港长河100MW项目、内蒙古水面光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湖北襄阳熊河水库光伏电站等。市场美誉度更传播至国际,中国浮体专利技术授权许可印度某大型上市公司,专利产品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等国家推广应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高效光伏技术应用于湖北汉川华严一期光伏项目。
用“新”增效,高效光伏让平价绿电走进千家万户。2010年底,新能源公司承接三峡集团首个光伏项目——青海格尔木光伏设计工作,团队从总体布置、电缆汇流、支架基础、漂浮系统四个方面展开技术攻关,研发并形成一套高效光伏发电工程关键技术。建在“世界屋脊”上的光伏电站发电量在青海省同期建设的43家光伏电站名列前茅。
此后,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先进技术成功应用国内外上百个中大型光伏电站,实现系统效率提升5%、成本降低13%,有力推动我国光伏产业从平价上网再到竞价上网的跨越。
向“新”突破,海上风电借巧力拔千斤。2014年,国内海上风电刚起步,长江设计集团新能源公司积极探索创新。2019年,团队提出创新的海缆保护管穿堤方法,解决超长220kV海缆保护管在水流作用下柔性过大、易于弯折受损的难题。2020年,联合研发出国际首创海上建造、湿拖浮运和负压下沉的多边形筒型基础和成套施工装备技术,大幅降低施工成本,为承接桂山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筒型基础总承包和广西钦州海上风电项目总承包打下基础,进军深远海市场。
高效光伏技术应用于寿阳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山地光伏项目。
朝“新”拓展,柔性支架让光伏助农增效。针对现有存在的易产生风致振动和组件隐裂难点,2020年初,新能源公司迅速组织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提出“组件檩条刚性整体,索结构柔性支撑”创新理念,自主研发强抗风高集约多场景支架基础。
光伏柔性应用于湖南塌西湖100MW渔光互补项目。
2023年,在国内连续跨最多、承重索最长的渔光互补电站——湖南塌西湖渔光互补项目中基本实现全容量应用;在武汉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中,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应用“双排组件+檩条”攻克邻跨不等距、空索布置等不平衡荷载控制等技术难题。光伏柔性支架不仅实现“农光互补”,还推动形成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筒型基础技术应用于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
投身新能源建设大潮16年来,新能源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参与设计、建设的新能源项目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10余个海外国家,装机规模达5000万千瓦。公司出版多部专著,其中《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为世界首部水面光伏专著,《地下核电厂概论》为世界首部地下核电专著;授权285项专利,形成4项行业标准,培育了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新能源事业发展贡献“长江设计”智慧。
(文/通讯员刘韶平 秦建彬)
【编辑:张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