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6日讯 5个小孔,出血量30毫升,术后第二天可以佩戴支具下床活动,一周顺利出院……54岁的曹女士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开展湖北省首例VBE镜下减压融合技术,以最小创伤取得最满意疗效,终结了曹女士持续4年的痛苦。
曹女士近年来持续性腰痛、左侧下肢麻木疼痛,她从2020年起开始尝试各种保守治疗方法,但病情仍逐步加重。协和医院骨科陈超教授仔细询问病情、详细阅片、分析病情,力争以最小代价为曹女士解决“大问题”。
病人入院后,骨科杨操主任率领脊柱专业团队深入讨论,最终决定采用最新的腰椎微创技术,即“V形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VBE-LIF)”。陈超教授介绍,2015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教授在国际上首创“VBE-LIF”术式,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技术实施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感染率低等优点,而且能够保留脊柱后柱的骨性和肌肉软组织结构,对患者术后短期和远期疗效具有积极影响,该技术在湖北省尚属首次开展。
陈超教授在上海参加VBE技术学习班(右二)。
本次手术由陈超教授主刀,术中开了5个约2厘米长的小切口,并置入内镜操作系统和经皮螺钉,耗时仅2.5小时,出血量约30毫升。陈超教授说,VBE可采用水介质/空气双介质,镜下视野开阔清晰,解剖结构暴露充分,减压处理彻底,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神经根、椎板、关节突、黄韧带等结构带来的侵扰和破坏,保护脊柱的稳定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曹女士的腰腿痛。“术后恢复也非常快,她和家人对手术效果都非常满意。”
陈超教授(右一)带领团队完成省内首例VBE镜下减压融合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腰椎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受传统观念影响,患者深受疾病困扰又恐惧手术创伤、后遗症,治疗一拖再拖,直到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后才迫不得已接受手术,不仅耽误手术时机,康复效果也不理想。陈超教授表示,协和医院脊柱骨科不断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结合各种创新思维和理念,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法。对于必须接受手术的患者,尽量采用各种微创技术,可达成和开放术式一样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快速康复领域也实现了全面领先。
据了解,武汉协和医院脊柱骨科在杨操主任带领下,不断推动着骨科智能化和微创化的创新发展,通过开展各项新技术新业务,将脊柱骨科手术形成了微创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专科特色,包括3D外视镜/显微镜辅助下颈椎、腰椎微创融合术,机器人辅助下全内镜技术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机器人辅助下腰椎ULIF/OLIF/CLIF/VBE-LIF术,VBE/UBE/AUSS/Delta内镜下颈椎、腰椎髓核摘除椎管减压,以及3D内镜下颈椎、腰椎椎管减压成形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实施不仅使患者获得良好疗效,也获得了同行好评。(通讯员王传志 吴蔚 金煦 长江日报记者罗兰)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