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将于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琴台馆)举办。“文脉探源”板块的参展作品,正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进行布展。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该板块策展人之一孙振华,听他详解关于文脉探源的艺术思考。
艺术家傅中望作品《一个时代的美学》已进入场馆。叶飞艳 摄
构建“点”“线”“面”的文化叙事版图
“文脉探源”板块对于2024武汉双年展“城市流体”的主题而言,具有溯源、开启、发端的意义。该板块由孙振华、冀少峰、鲁虹担任策展人。孙振华介绍,“文脉探源”板块重点进行武汉以及长江流域城市的在地性表达,探索文化的地方性与当代性的关系,展现当代艺术的地方经验;同时探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强调传统的当代转化再生;并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分享艺术经验,互鉴文化交流。
长江是自然与人文的大河,“文脉探源”板块从长江出发,探索自然、人文、城市与流动、变迁、绵延的关系,与双年展主题“城市流体”具有丝丝入扣的关系。孙振华表示,该板块首先考虑的是突出武汉城市的地域特色,突出武汉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以“九省通衢”的武汉为原点,彰显武汉的文化地理位置;并以长江流域为线索,以流动的视野考察长江流域城市艺术家及其创作状态与脉络关联;继而进一步展开面的铺陈,以开放的姿态,沿长江流域,连带吴越、辐射中原、勾连京畿……由此,“文脉探源”板块形成了“点”“线”“面”的文化叙事版图。
在孙振华看来,武汉的地方性特点恰好能双年展的主题“城市流体”呼应,“这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临水的城市,它的那种创新、敢试敢闯、奋斗精神,就像江水一样的滔滔不息。”他介绍,此次有很多呈现在地性特色的作品参展,既有表现武汉比较具象生活内容的作品,比如,艺术家傅中望的《一个时代的美学》等;也有用船、旗帜这种比较抽象元素来表现武汉特征的作品,比如,艺术家董书兵的《渡》、艺术家唐骁的《林中孤寂》等。
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具体到板块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孙振华透露,“文脉探源”板块划分为“楚源汉脉”“转化再生”“美美与共”三个单元,武汉本土艺术家、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艺术家和国际艺术家分别占比三分之一左右,“想表达的就是如何从在地的、本地的文化出发,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同时能够和国外的艺术家也能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文化的在地性、本土化与国际化、全球化相辅相成。孙振华介绍,为了体现双年展开放、包容的精神,让双年展跨越国际,产生广泛的影响,策展团队邀请了10余名国际著名艺术家参加展览,建立起国际当代艺术的横向坐标,形成中外当代艺术家之间的比较、对话、互动。
与2024武汉双年展其它板块相比,“文脉探源”板块更强调文化的原生态和原发性,强调当代艺术与传统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坚守和创新,要坚持文化特色和原生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文化的流动、对话和互鉴,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换和再生,希望用一种当代的语言和方式,将那些积极的、有活力的,可以伴随我们一起走向未来因素挖掘出来。”孙振华介绍,该板块选取的国外艺术家也希望他们的作品更加关注所属文化的在地特色,探索当代艺术与本土问题的关联以及创新转化的努力。
武汉双年展是一次“城市动员”
“双年展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艺术的教育、传播,而是一场城市动员——通过对城市的发掘和唤醒,让市民一起来关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孙振华认为,双年展与城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品牌、营销等等都紧密相连,“武汉双年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艺术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对话,相信它能引起市民和游客比较广泛的关注。
作为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展览,双年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了原有的一些艺术经验。“文脉探源”策展团队并不希望观众一来到双年展的展厅就能一目了然、会心一笑。孙振华认为,一个展览除了给予观众视觉愉悦之外,更多的是促进观者的思考,“有些作品可能对很多观众来讲,看起来还感到陌生,或者不能够完全理解。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在观展时用眼睛和心灵去和艺术家对话,理解作品背后所传达的各种意义,进而在看完展览后对艺术作品、对我们这个城市有新的理解。”他希望双年展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并且观众在参展后,有个人独特领悟的展览。
(文:叶飞艳 实习生林康琪 图:曾熙来)
【编辑:陈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