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10时一刻,《于无声处:黄旭华传》一书的作者之一、已退休湖北大学教授王艳明及他的学生蔡玮琢一同来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吊唁黄旭华院士。
7日,王艳明刚从国外赶回,下飞机便收到黄老逝世的消息,他感到心中“一阵阵发紧”。王艳明给黄老写过5本研究专著,相识12年。在他眼中,“黄老就像是忘年交”。在黄老的鼓励下,这位理工科出身的作者找到了写作的信心。
因工作需要,王艳明曾受命访谈一位甚少接受媒体采访的科学家,邀约始终碰壁,他试着求助黄老,没想到黄老竟真的带着他写的书,去现场向那位科学家推荐自己,帮助他实现了邀约并顺利完成项目。
王艳明向记者介绍,这里是黄旭华生前经常打拳的小广场。 记者占思柳 摄
王艳明指着七一九研究所内绿树环绕的小广场告诉记者:“过去好多年来,每天早晨七时左右,黄老都会在这儿打一套自创的‘太极长拳’”。他见过黄老打拳,还听过他吹口琴、唱歌,见他侍弄过蝴蝶兰。
王艳明说:“黄老不是一个乏味的人。”在他看来,这样一个“多才多艺,有着革命浪漫主义”的人,能够做到三十多年将家庭和生活排在事业之后,这是一种牺牲,更是一种选择。“当条件合适时,他也会生活,但当国家需要时,需要作出牺牲时,他也能够抛弃这些,专心甚至醉心于国家的进步。”
去年研究生毕业的蔡玮琢指着旁边的一栋家属楼告诉记者:“黄老之前就住这儿。”两年前,在湖北大学读研二的蔡玮琢曾参与院士访谈录制项目,彼时,97岁的黄旭华已经需要轮椅出行,个子高的蔡玮琢与另两位同学一起负责将黄老抬下楼。
蔡玮琢记得,黄老对几位抬轮椅的同学极为亲切,说了好几声“谢谢”。录制完成后,黄老还问他,要不要带几盒牛奶回家。那次,大家都带了书过去请黄旭华院士签名。
蔡玮琢的师姐项涓记得,黄老写字时手在发抖,但依然笑眯眯的,叮嘱同学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机遇不抓住的话,一会儿就空了,就过去了”。她用手机录了一段视频,白发苍苍的黄老坐在轮椅上向同学们拱手道别:“祝你们成功。”
(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编辑:姚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