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盛夏时期,各地时有溺水事故发生,不少是孩子,令人痛心。“防溺水”年年呼吁,悲剧年年发生,要引起足够重视。防溺水既需要意识上的“堤坝”、公共管理上的“警戒”,更需要公共资源足够丰富。
溺水过程极快,被救和自救难度很大,但如果不主动靠近危险水域,溺水就能预防,所以首先需要思想上的警戒。比如自身不去危险水域,家长则要高度重视孩子安全问题,杜绝冒险野泳。再比如学校、社区教育强化情景模拟、案例警示,把知险避险的意识扎牢在平时。相关部门可使用大数据、电子警戒等现代信息手段,监控重点河段,排患除险常态化等。各条防线协同发力,来共同织密防护安全网。
科学“防”,还要合理“疏”。预防溺水既要靠公共安全防护,同时也呼唤公共资源供给更丰富。特别是对孩子来说,亲水乐水是天性,释放天性,提高游泳和自救能力是“疏”的一部分。不妨规划和改造更多方便安全的场地和水域,给孩子们尽情玩耍。往远了说,“暑期生活安排”并不只是家务事,需要公共资源的托举。当社会能提供更多开眼界、能动手、好撒欢、动起来、有意义的活动和场地,让孩子们“有处可去”“有地可玩”,也能大大降低溺水风险。
【谢会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