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阔的船坞到精密车间,他们到行业一线触摸深海科技的“心跳”

为引导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武汉理工大学“筑梦深蓝”社会实践队连续10余年走进企业、深入行业,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万里海疆书写“向海图强”的生动答卷。

实践队在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合影。

盛夏的青岛,黄海之畔机器轰鸣。实践队循着船舶动力的轰鸣、海洋科技的脉动,走进当地船舶与海洋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深度研学,在产业一线触摸强国脉搏,为建设海洋强国积蓄青春力量。

在招商局工业集团青岛船舶有限公司,队员们从宏阔船坞到精密车间,实地观摩现代化船舶制造全流程,系统了解巨轮从设计、分段建造到下水等关键工艺,见识智能化焊接设备与巨型龙门吊的协同作业,在亲身体验中拓宽专业视野。

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实践队近距离观摩船舶动力设备核心部件与装配工艺,深刻体会工业制造的严谨复杂。队员们表示,这种将平凡做到极致的态度,让他们读懂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责任与担当。

国内实验室数量最多、资质最齐全的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为队员们打开海洋设备检验检测的大门。电磁兼容、水下设备等实验室的参观,结合技术讲解,让大家直观认识到海洋设备“从部件检测到系统认证”的全流程,深刻理解质量管控对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意义。

实践队参观招商工业集团青岛船舶有限公司船坞。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展厅,系统展示了研究所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平台,以及“海洋地质七号”“海洋地质九号”两艘国际领先科考船的应用情况。队员们由此对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海洋地质研究成果形成直观认知,专业视野得以极大拓展。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内,在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带领下,实践队探秘“大国重器”:创造载人深潜纪录的“蛟龙”号、精于海底作业的“海龙”系列ROV、自主巡游探测的“潜龙”系列AUV……亲身感受中国深海科技的强劲心跳。“科研前辈用坚守诠释了‘走入深海、探索深海、开发深海’的初心。”2022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孙宗昊说,这种“科技自立自强”精神,将成为自己深耕海洋行业的“信念火种”。

青岛航运发展研究所的仿真实验室,让队员们聚焦智能航运前沿。智能船舶自主航行系统、低碳燃料应用、智慧港口建设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令2022级轮机工程专业本科生刘晓宇深受启发:“过去更关注船舶动力系统本身,未来要主动拥抱数据驱动、智能控制等交叉领域。”

实践队参观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多场校企座谈会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招商工业副总经理、青岛船厂总经理郑和辉介绍企业发展历程与规划,希望深化校企合作,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船舶工业是国家经略海洋的“钢铁脊梁”;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向昭回顾企业从“跟跑”到低速发动机全球市场份额领先的跨越,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三方面阐释现代船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助队员们将职业规划从构想转化为具体蓝图;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林慧详解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创新路径,让大家领会产教融合在打破理论与实践壁垒中的关键意义。“产教融合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在学习阶段就能瞄准产业真问题。”2024级海工班研究生何海森感慨道。

实践队在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参观科技成果转化专区。

“此次青岛之行是一堂立体生动的‘大思政课’。”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春梅表示,学生们既看到海洋产业发展图景与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也体会到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意义。未来学院将继续带领学子走进行业企业,深化产学研协同,把企业需求、科研前沿、红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锚定海洋强国建设。(文/林迎迎 图/杨钧涛 余嘉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