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9日讯 9月29日,92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徐辉碧的新书《我与杨叔子》首发。她说她完成了丈夫杨叔子院士的生前嘱托——把他成人成才的感悟告诉年轻人。
徐辉碧说写作的内容都装在她脑子里了。记者杨佳峰 摄
徐辉碧回忆,2022年国庆节,也就是杨叔子去世前一个月,他请求医院给3天假,他想回家。10月1日至3日,他躺在家中的卧室里,断断续续地给她讲了几件事。“其中之一, 是要我把他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转达给年轻人,帮助他们成人成才。我忍着悲痛的心情听完,表示要他放心,我会尽力。”
料理完丈夫的后事,时年90岁的徐辉碧开始动笔写作,共写了18个章节。徐辉碧说,杨叔子院士生前经常与青年朋友讨论交流,并用32字总结了自己成长成才的精髓——人生在勤,贵在坚持;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尊重他人,依靠集体;理想崇高,自强不息。
“这32个字是全书的魂,不是一下子总结出来的,而是杨叔子一辈子的写照。”徐辉碧教授在写作时,心里一面是杨叔子,一面是杨叔子心心念念的青年人。“譬如‘人生在勤,贵在坚持'4字,杨叔子一生都是勤快的,不仅学习上勤快,工作上一样勤快,即便去世前生病的几年中也是勤快的,病中8年写了4本书。”
“现在,我92岁了,生命有限,水平有限。我想在有生之年完成《我和杨叔子》一书,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挚爱的杨叔子,我要努力学习、工作,争取朋友们和出版社的帮助,努力完成任务。”完成初稿后,徐辉碧觉得自己的“文字水平并不高”,便把写出来的内容寄给两位熟悉的教授提意见,然后进行第二稿的写作。
《我与杨叔子》封面。
杨叔子与徐辉碧相识于南昌一中,高二时正值抗美援朝,两人一同报名参军,结果杨叔子因为身体原因没当上兵,而徐辉碧则在北京当兵3年。后来,徐辉碧考上北京大学化学专业,杨叔子则考上武汉大学机械专业。
书中,徐辉碧透露,两人鸿雁传书10年,从未说“我爱你”,如何将同学之情转换为爱情,杨叔子上山采了两颗红豆寄到北京才得以解决。而她自己甚至担心过两人专业不一致无法促进工作。
2025年2月,在徐辉碧即将搁笔之际,DeepSeek诞生了。她问计DeepSeek成功之道,并将杨叔子总结的32字感悟与DeepSeek的回答作对比,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体现了创新开拓、协作共生、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核心理念。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庹北麟表示,翻开目录,每一章节都如同一幅画卷,徐辉碧教授和杨叔子院士的故事如同“三十二字书春秋”的立体注疏。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高翔 左盈)
【罗田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