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3日讯 “孩子的成长规划里,藏着父母的格局。”7月21日,在汉举行的“初心见证成长,相伴成就未来”暑假教育论坛上,300名家长和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共同探讨家教话题时,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均江提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尊重孩子,多认识孩子。
王均江讲座。实习生王秉乾 摄
“孩子的成长规划里,藏着家长的格局;家长的智慧、爱心与勇气,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方向与成就大小。 ”王均江认为,所谓家长的格局,这就是家长的人格成熟度,即有没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爱心与耐心、足够的勇气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家长首先要具备足够的智慧,去看清教育的现状: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压力与焦虑,已然让孩子稚嫩的肩膀不堪重负。“家长不应再将这一切转嫁到孩子身上,而是自己自觉地承担,为孩子分忧。”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因为被爱就是被赋能,被给予价值、信心与希望。“当孩子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很差、情绪低落的时候,请不要雪上加霜,请雪中送炭吧!那个时刻,孩子的血管里流的也许不是温热的血,而是冰碴子。”他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包含认识与尊重。所谓认识,即按照孩子的感受去感受孩子,而不是按照父母认为孩子该有的感受,去感受孩子。所谓尊重,即不怀功利心,让孩子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我们家长要有成为自己的勇气,也要有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的勇气。”王均江发现,现在的家长心里似乎有着千万个担忧,并在担忧中将孩子硬拧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们普遍信奉“短板理论”,认为孩子不能有短板,不然一整桶水都要从短板处流出来。但他认为,人不是木桶,人有一技之长即可行走江湖——“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勇气让孩子做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王均江的最终落脚点是“教育的本质”。他表示,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教育,而不是学业教育;做人的教育是终生的教育,需要终生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愿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有智慧、有爱心、有勇气因而有大格局的家长,愿全天下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长成他们喜欢的样子!”
来自武汉尖锋教育的心理咨询师李婵表示,他们在家长中进行了3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提及最多的是家庭作业引起的心理困惑,其次是与孩子的沟通问题。相比于过去,越来越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人格品质、学习动力、社交、朋辈关系等。(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王秉乾 通讯员钱金)
【编辑:彭向东】
请输入验证码